論文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同時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平臺,結合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各個方面群策群力、齊抓共建,學校教育無疑承載著這一重任,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更責無旁貸。結合當前學習、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本文以現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教材為支點,以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為平臺,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涵的四個方面切人,談談本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做法和體會。
“主義譬如一面旗幟”。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在教學《生活與哲學》(必修4)第三課第二框時,我設計了三個思考題:l.唯物主義發展有哪幾個階段?2.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機械唯物主義有哪些缺陷?3.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有何重大意義?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重點討論第三個問題。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開啟了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使學生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往哲學和科學發展的思想結晶,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才能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質、把握方向。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在教學《政治生活》(必修2)第六課第二框“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生活與哲學》(必修4)第三課第二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第六課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整合、提煉、提升所學知識,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總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教師要使讓學生明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堅持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行動指南。我們要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自覺地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
理想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靈魂所系。崇高的理想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現階段,我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在教學《生活與哲學》(必修4)第十一課“社會發展的規律”、第十二課“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第四單元“綜合探究”活動“堅定理想,鑄就輝煌”時,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收集整理資料。在小組協作的基礎上,每組挑選2人在全班交流。教師在總結時,要向學生指出“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使學生明確馬克思主義把理想間題與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內在地聯系起來,對理想間題所做出的科學闡述,使人們對理想問題有了更為科學的把握和自覺的認識。同時告誡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人,始終堅持崇高的理想,堅持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使崇高理想成為我們黨、我們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加強理想教育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曾指出:“要有遠大的理想,才能永遠保持前進的勇氣和方向。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說:“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要引導學生把握“理想是有層次的”,對于人來說,最高理想是實現。在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既實在具體,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和包容性;這個共同理想,把、民族與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強調了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人民要過上寬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共同為之奮斗;這個共同理想,既體現了現階段黨的奮斗目標,又體現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要求員把為最高理想而奮斗同為現階段共同理想而奮斗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是對真理的發展,創新是對實踐的推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在教學《文化生活》(必修3)第七課“我們的民族精神”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使學生懂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種既具有強烈民族性又具有鮮明時代性的先進思想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交相輝映。她包括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優良傳統;她包括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她包括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她包括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創業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青藏鐵路精神”。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教學《文化生活》(必修3)第五課“文化創新”時,要向學生講清楚“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使學生理解:縱覽古今,文化只有創新,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的文明進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更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偉大的事業需要并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凝聚、激勵作用越來越凸現,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志提出的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涵蓋了人生態度、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一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在教學《生活與哲學》(必修4)第九課“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時,可以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元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多樣化的社會價值觀念是矛盾統一的有機體。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化為促進創造活力的競相迸發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存在一定的盲性、逆反性和無序性,要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就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統帥、整合多樣化的價值觀念,通過倡導積極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價值觀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下的社會思想文化的和諧。這種核心價值觀與多樣化價值觀念之間既有“一元統領”、“協調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主導性與寬容性的統一,這是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和諧思想文化的本質特征。我們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努力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價值體系為內核的和諧思想文化氛圍。
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既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需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導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需要確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形成維系社會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道德風尚。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