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文章在對東華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進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2+1+1”合作辦學模式的新思路,分析了該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特點,并與“3+1”的合作培養模式進行一定的比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借鑒。
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從最初的精英教育逐步過渡到現在的大眾教育,高校在校生規模逐年屢創新高,不斷的擴招使我國的高校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從本科階段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面臨著人才培養質量下滑的態勢。這其中,高校人數逐年增加而我國的教育投資增長不足是我國高校教育質量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資金的缺乏使得學校的軟硬件辦學條件都很難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引入社會力量,高校和企業聯合辦學,讓企業參與到高校的辦學中來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新一輪教育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校企合作辦學是一種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和參與企業、管理的工作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模式。近年來,隨著社會就業壓力的顯著增大,這種辦學模式越來越受到高校和學生們的青睞,并且高校、企業和學生都成為其中的受益方。
東華理工大學是國防科工委和地方共建的一所本科院校,學校也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摸索,積極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努力培養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應用性復合型人才。本校軟件學院在學校的相關政策支持下,努力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辦學方式,提出了“2+1+1”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面以東華理工大學軟件學院的校企合作模式為例探討“2+1+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3+1”模式,即學生在學校學習三年,第四年進入到實習培訓一年,之后學生再進入到社會就業。這種傳統的校企合作辦學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環境,使學生能接觸到真正的企業文化,了解企業的要求和流程。但是學生從大學直接進入到企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與的需求基本是脫節的,很難一下適應企業需要,絕大部分學生進入到后還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培訓才能真正參與到企業的中去。而本校軟件學院所嘗試的“2+1+1”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生在校內學習兩年理論基礎知識,第三年讓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學中去,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一年,第四年學生進入到企業進行實習一年,最后培養出真正適應企業需求的畢業生。其中,在第三年中企業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和任務,定期指派相關的技術人員來學校進行指導和講座,讓學生逐步了解自己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并給自己正確定位。
根據“2+1+1”合作辦學模式的內容和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合作伙伴北京文思創新技術有限、廈門萬策置業科技有限、浙江華為信息技術有限、鄭州宇信科技有限、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等的協作下形成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體系。
1.以應用型為特征的理論性教學體系建設。以合作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專業結構,不斷完善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經過近五年的合作,本專業已經形成了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專業理論課程體系。本課程體系一共包括了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教育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教育模塊、專業認證教育模塊、綜合性實踐教學模塊等五大模塊,其中有針對性地剔除了不合理的課程,根據it市場人才需求變化增加了相當部分的實用性課程。同時,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取向和it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多樣性,在專業核心課程教育模塊中又分了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嵌入式應用軟件開發、動漫軟件開發、軟件服務外包、電子商務應用軟件開發等五個專業方向,以拓展學生的就業面。
2.以專業綜合型應用為中心的綜合性實訓體系建設。實訓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它包括課程同步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周教學和各種綜合性實訓教學等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其中課程同步實驗教學主要是圍繞著理論教學展開,針對理論教學過程不同知識點的應用而設計;課程設計周教學是對某門或是某幾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完成后進行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綜合性實訓教學則是專業教學的階段性實踐訓練,一般從第三學年開始,主要是綜合該階段的所有專業課程的應用。
在現有的實訓體系中,對課程設計周教學和綜合性實訓教學進行了調整,主要是從實訓的內容和人員上進行了調整。實訓的內容大多以的實際項目為主,或是其中的某個子項目,人員以教師和的開發人員共同組成,特別是階段性實訓教學以的指導人員為主。從第三學年開始,學院將和協商選派合適的技術人員來校進行指導,的技術人員一般都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教學的方式包括實地指導、郵件教學、電話會議等多種形式,本校教師則輔以共同指導。第四學年的理論課程基本全部結束,學生則會分批選送到校企共建的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并參與到企業的項目研發。
在“2+1+1”合作辦學過程中,由于第三年的教學引入了參與的機制,出現了一些與傳統辦學有出入的地方,比如在教學人員分工、學分計算、學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和變動。
1.靈活的教學人員分工。高校教師的理論知識豐富,但是缺乏一定的項目實戰經驗。在“2+1+1”的合作辦學模式中,第三年委派相關的技術人員參與到本學院的綜合性實訓教學過程中,第四年則將學生送到的實習基地實習由技術人員指導。通過他們的指導能極大規范學生的項目開發流程,同時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只有在實際項目過程中才能學到的前沿知識,從而極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學院則指派相關的教師配合技術人員進行輔助教學,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協調,更重要的是,間接培訓了專業教師,增加了他們的項目經驗。
2.靈活的學分計算機制。學生所修學分包括專業理論課程學分和綜合性實訓學分,其中傳統的實訓學分包括課程設計周實驗學分、實習學分和畢業實習學分。在“2+1+1”辦學模式中,學生不再需要固定通過學校分配或選擇校內課題,他們可以將正在進行的項目或是的課題作為自己的實訓課題,學校則指定相關的指導老師對其課題的難度和工作量進行把關,并指導學生完成相關所需文檔的撰寫,項目的整個設計實現則由的技術人員(或校內合作教師參與指導)指導完成;學生完成項目后可以提交給學校由學校檢查驗收,如果通過學校組織的驗收后則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專注于他們正在進行的項目,完成他們的實訓項目,也給實訓教學工作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3.靈活的學生管理機制。在實行“2+1+1”合作辦學模式的過程中,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同時也與有著一定的關系。因此,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管理是對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個挑戰。學院則采用了和共同管理學生的方式:校方主要負責在學校內對學生進行各項管理,由參與的教學則由負責學習考核;學生如果去了則由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管理,校方主要負責對學生的校外實習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考核,主要通過階段性成績來對學生的實習成果進行量化考核。為了更好地配合學生在的實習,學院每年都會指派相關的指導教師去給學生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包括畢業設計的選題、畢業設計的定期檢查、畢業設計的論文指導和畢業答辯等,極大地方便了和學生的工作。
在“2+1+1”合作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進一步促進了本學院教學體制的改革和發展。該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的意義:
1.對“3+1”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補充。校企合作辦學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革新,使得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方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學校就可以更好地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可以大大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3+1”合作模式是目前諸多地方院校采用的主要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讓學生來了解和適應企業的需求,大部分學生往往很難直接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效果上勢必大打折扣。“2+1+1”合作辦學模式是高校合作辦學的新嘗試,這種模式為學生和企業之間建立了一年左右的緩沖期,這其間學生可以慢慢了解到企業的文化和需求,進而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自我定位,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性的支持。
2.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起決定作用,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將會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一方面理論知識欠熟練;另一方面,項目經驗缺乏是其教學能力欠缺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是教學質量管理體制中的重要環節。在“2+1+1”合作辦學模式過程中,一是讓企業參與到教學中來尤其是實踐教學,在參與的教學過程中他們提供實際課題,并定期派技術人員來學校進行指導,學院則指派專業教師(一般是年輕教師)參與輔導教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這部分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學院也會指派相關專業指導教師帶學生到進行實習,在這過程中很好地鍛煉了學院的青年教師。此外,由于校企合作關系,學校會根據專業發展需要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去進修學習,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和項目經驗。
3.拓展了學生的就業渠道。通過“2+1+1”合作辦學不斷提升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豐富了學生的項目經驗,也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直接接觸到了企業的線,使得他們大部分都能直接接上崗,增強了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和就業能力。在本院這種合作辦學模式下,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都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相當部分的學生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