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直接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新形勢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是必須堅持基礎性與重點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施教者與受教者相統一、針對性和實效性相統一等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完成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
由于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為進一步加強和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筆者認為,新形勢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把握和堅持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活動,是伴隨著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而不斷創新發展的。在這一歷史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然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因此,在中國社會主義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認真思考和科學回答“進行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怎樣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大問題,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礎性與重點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理解、把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精神實質,教育大學生。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中心內容,緊緊圍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有重點地開展。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需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相適應。
實踐證明,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中心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經過實踐檢驗并證明了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的科學性決定了必須有相應的教育形式得以表現和反映,以實現理論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方法創新、手段創新和載體創新。同時,還需要積極地吸收和借鑒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切實提高教育效果。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我國一直都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研究和理論建設,尤其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級學科來建設,從而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指導地位,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提供了有力的學科支撐。但不可否認,今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任務還相當艱巨。所以,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就要敢于和善于捕捉時代和實踐課題,反思歷史,直面現實,走在學術研究的前沿。也就是說,必須具備理論創新和學術研究的勇氣和功力。此外,還要重視和研究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如何使學科的研究方向和教學的課程內容滲透在教學環節這一實踐過程中。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征。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也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立足時代和實踐,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應該是深深扎根于實踐,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改造世界的活動。如果僅僅局限于教科書,就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更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曾經在批判費爾巴哈舊哲學時就肯定了實踐的功能:“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活動,也表現在青年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更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覺接受和踐行馬克思主義。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現實的發展為根據,以解決社會發展和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提出的問題為目標,才能真正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威信,才能切實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施教者與受教者是理論教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其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共同體,雙方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動態地表現出自身的主體性,密切相連、不可分割。馬克思主義人學對作為主體的人的作用的發揮提出了“實踐性”、“自主性”和“能動性”等現實要求,這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踐主體建設有著重大意義。“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作為“現實的人”,其首要的特質就是主體性,要具備主體意識和主體行動力的人,同時又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總和中的、進行歷史的實踐活動的社會存在物。這種主體性的自我覺醒與激發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充盈無限創造力的重要源頭之一。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教師通過一定的中介手段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授給大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師生交往、分享經驗、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在這一教育活動中構成的師生實踐共同體,更為凸顯了“以人為本”的主體性意識和理念。其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現實的人”,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主體性;其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而是作為教與學這一實踐活動的共同體,共處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相互關聯,相互依存。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根本上探討的便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何者為“人”、如何成“人”的價值命題。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中的“本”,不僅從實踐上要求對師與生主體性的共同重視,而且從目標追求上要求師與生主體性的共時發揮與運作。在這一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成“人”的價值命題的完成,恰恰需要師生的互動,需要師生共建共享,忽視哪一方面都不行。因此,教育者在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必須使施教者與受教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切忌造成施教者與受教者所處地位的不對等,而最終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針對性是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針對青年學生的特點。青年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有理想、有追求,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求知欲強烈,具有批判精神。但同時他們年紀輕,閱歷淺,可以說,他們完整個性的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知識結構的構建,人生里程碑的起步等都需要在這個階段完成。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國的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人們的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就業方式等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新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要求,針對急劇變革的時代特點,針對社會轉型的現實情況,及時加以調整和完善。具體而言,要在提高教師素養、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設施、創新教學方式和加強教學管理等方面下工夫,逐漸構建起馬克思主義理論通向大學生現實的平臺,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關鍵。
實效性是指人們在從事一定的活動時,目標的實際達成程度。人們在從事任何一種活動時,必然都會有一定的目標,帶著這樣的目標或追求,人們去從事某種活動,改造現有的條件和狀況,從而達到人們所期望的一種目標。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首先,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實效性是指教育者或社會對受教育者所期待的其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養成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的形成和掌握的達成程度,即馬克思主義的有關觀念、態度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否內化為受教育者個人的觀念、態度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個人成為符合社會需要或要求的個體。其次,從受教育者角度來看,實效性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受教育者自身實際生活所起到的指導作用的達成程度,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和掌握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的養成,能否對個體的實際生活有實際的指導意義,能否幫助個體去認識生活解釋遇到的現象,對個體解決生活所遇到困惑或問題是否有幫助。教育者角度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和受教育者角度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統一的,是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