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醫學研究生論文收錄率?對于研究人員來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是自己常常不得不面對的事情。但如何完成一篇論文?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使自己的論文很順利地被期刊采納,得以發表,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此,小編提出一些建議,先找對期刊,然后根據一些論文創作中的技巧來完成創作,要知道論文創作到發表的各個流程等等,這樣為論文發表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在這里小編推薦一本不錯的期刊:
《醫學研究生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醫學研究生學報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醫學研究生學報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醫學研究生學報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一下小編對論文創作收錄上做的一些總結,僅供參考:
重視論文的原創性和影響力
所謂原創性,也就是原始性和創造性。原創性不等同于新穎性,新穎性可以是別人研究的延續,而原創性則意味著一個新事物、新領域、新問題的開創。原創性研究通常是指對新的觀測和實驗事實的描述,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以及對已有重大觀測(實驗)事實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規律的提煉。
所謂影響力通常以論文被引用的頻率來衡量。技術成果的價值通常以經濟效益來衡量,而理論成果由于其對社會貢獻的間接性、隱蔽性和滯后性,難以評價,引用頻率已被學術界公認為是迄今為止衡量一項研究價值最為客觀和公正的方法。
近年來,我國的學術論文在國際上影響因子較小,這與論文的原創性和影響力密切相關。國內研究生發表論文命中率低,更與此相關。不少研究生撰寫的論文都是“剪刀加裝糊”,或者通過網絡下載,然后七拼八湊的產物。這樣誕生出來的學術論文投到核心期刊,很難不石沉大海。
慎重把握課題的選擇
首先,課題的選擇應盡量與學術前沿接軌。要想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就必須了解當前有關的研究動態,選擇與學術研究合拍的課題。在高校,有的研究生治學比較嚴謹,基礎比較扎實,但科研成果并不突出。論文發表率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了解有領域學術動態重視不夠,不能選擇合適的課題。
其次,要注意課題的可發展性。課題的可發展性對高水平論文的持續產出具有極大的作用。1998年中國科技大學的范洪義有24篇論文被SCI收錄,是該年國內被收錄論文最多的人。范洪義另辟蹊徑地發展了諾貝爾獎得主狄拉(DIRAC )莫定的量子論的符號法,系統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內的積分理論”他對自己論文高產的解釋是:由于他的研究“具有開創性,突破一點以后就可以向縱深發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這一點對研究生發表論文應該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再次,要學會借助一些工具選題,以提高論文編寫的效率。一個方便而有效的辦法就是查閱有關領域的檢索工具。例如ISI的期刊信息可從網站"http: //www. isinet . com/”查獲,也可從SCI印刷版的每期的A、D分冊的來源出版物目錄(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部分查找。此外還可從ISI的引用期刊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了解有關期刊信息。該文獻有印刷版、網絡版(JCR on the Web)和光盤版(JCR on CD-ROM)三種形式。
注意論文的撰寫
首先,論文的語言表述一定要言簡意賅,標點符號要準確,引用的數據或采納的觀點要有說服性和針對性。論文篇幅也不宜過長,應盡量與學術期刊的要求保持一致。雖然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現實中確實是影響論文發表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其次,應注意用英文撰寫論文,尤其對于走向國際的理工科研究生更是如此。被SCI收錄的我國期刊共有40余種,基本上為英文期刊。英文文種優勢是論文進入SCI期刊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1997年SCI收錄我國科學家的論文總數為10033篇其中83%發表在國外刊物上.國內發表僅占17%。從語種分布上看、以英語撰寫的論文占總論文數的99.78%,以法、德、俄、日文撰寫的論文占0.12%;而以中文撰寫的論文僅占0.09%。東西方語言差異,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學術成果走向世界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另外論文還應清楚地標注出引用部分,完整地給出參考文獻。比如有的理工科研究生在論文中引述許多數量公式卻不列出公式的出處,讓讀者分不清是作者發展的,還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則上除了教科書上公認的方程和表達式,對于用于特定的目的、特定條件和問題的推演,只要不是作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處,并完整地給出相應的參考文獻。即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應的文獻,讓讀者在必要時參考。這樣做,既是對他人研究的充分肯定,免去到竊之嫌,又說明自己的論述依據充分,同時也突出了自己在該項研究中的獨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