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幼兒的和諧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目標。而以創新教育理念推動幼兒園教育改革,充分認識到教師在幼兒和諧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則是實現幼兒和諧發展的根本保證。教育研究認為,幼兒園的創新教育中首先是教師的觀念和教育思想更新,轉換教師角色,做幼兒興趣的激發者和幼兒成長的支持者,教學方法要由知識灌輸型轉變為思維激勵型,使孩子由原來的接受式學習改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為幼兒提供積極的探索空間,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為幼兒提供游戲和操作的材料,讓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兒的和諧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目標,和諧的教育,應該是每個幼兒園和教師追求的理想。創新教育理念為幼兒和諧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幼兒時期是好奇心和好勝心強,擁有著成人所少見的創造素質——好奇、冒險、自信。充分地開發幼兒的創造素質,為培養幼兒創新意識提供更廣闊的教育空間,是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
對于幼兒教育,和諧就是順應幼兒的天性,把每個孩子引向自由發展的天地,而創新教育對幼兒和諧發展來說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幼兒時期正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黃金時期,創新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創新型的幼兒教師。《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是一種平等、友好、相互作用、共生共長的互動關系。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教育教學方法的教師。他引導我們放下“師道尊嚴”,摒棄“權威者轉變教育發展思維”等傳統的教師角色觀,形成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新型的教師角色觀,從而發揮教師的作用。
《愛彌兒》中寫道,“我們來看一看一只貓第一次闖入一間屋子的時候是怎樣做的:他東瞧西看,留心觀察,用鼻子聞聞味道,一會兒也不停息,只有把各方面都探查清除后,才放心去活動。一個初學走路的孩子,第一次進入世界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盧梭的這段話說明了幼兒對世界的探求是出于本能的,兒童對世界的探尋一刻也不會停止。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奧秘之一在于:兒童從一個好老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給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引導幼兒大膽嘗試,并在活動的時候給予幫助,以保護幼兒的創新意識,促使他們充滿自信,保持旺盛的創造欲望。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有許多重大貢獻,當別人問他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創造時,他回答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不過喜歡尋根歸底地探索問題罷了”。
為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養成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采取讓孩子在“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如:在散步時,引導兒童來親身感受和觀察早、中、晚太陽照射身體影子的不同。為了讓幼兒在園內就能了解到感興趣的自然知識,我們在園內栽種了多種花木。在電教室存放有動物標本近二十種。另外,開辟種植園地和自然角,幼兒通過對植物的播種、澆水、采摘;給動物喂食、換水的過程,不僅感知了植物、動物,激發了對動植物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勞動習慣,發展了觀察力、口語表達力。我針對班上幼兒喜歡玩水,洗手時長時間沖洗,久久不愿離開的現象,組織幼兒討論:“水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水會是什么樣子?”幼兒說出了水的許多種用途,設想了沒有水的種種后果。這樣,既激勵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豐富了想象力,又懂得了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把《綱要》精神貫穿其中,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同時,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在幼兒最近發展區內的提問,使幼兒既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能力進行思考或操作,又滿足幼兒的挑戰欲望。
由此可見,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機。只要教師具備這些意識和素質,就能在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發展兒童的創新能力。
幼兒在游戲中既愉悅了身心又發展了能力。幼兒在玩吹泡泡的游戲時,能夠按照教師指令吹“大泡泡”和“小泡泡”;在創編兒歌時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創編出不同內容的兒歌;在韻律游戲中能跟隨教師的節奏跳出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的舞蹈;他們在游戲中學習了如何處理各種關系,如何與人交往。如用橡皮泥制作饅頭、包子、餅干等點心,教孩子包餃子等活動。這種“知行合一”、行中有知的游戲,在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時,不僅注重智力因素的開發,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優秀的個性品質,促進了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正如爺爺對孩子的期盼:“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