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實踐的全面改革、突破與創新,它強調“以學生為本”,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并就這些問題的解決,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有效地使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種富有創意、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關注和采用。但當前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片面理解了活動的開展,以為新課程“一探則靈、一合則活”,甚至把課堂氣氛等同于教學效果,認為在課堂上學生不動、多媒體不用或者用得不充分就不足以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所以都注重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究,如何激活課堂氣氛,讓學生動起來,做到師生互動,甚至整節課“一探到底”。這實際上是混淆了形式與內容的區別,顛倒了次要與主要的關系,這種一味疊加活動的課堂教學必然流于形式。在平時的聽課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學生參與的機會多了,但有種面面俱到、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感覺,其實并不能給學生多大的收益。
筆者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也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本文試圖在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對提升歷史課合作學習實效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以期對有效地實施合作探究學習有所裨益。
所謂探究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為前提,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學生自由發表觀點、質疑探究問題并通過個人、小組等多種形式的解難釋疑活動,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逐步達到由“學會”向“會學”目標轉變的教學形式。它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合作性;有助于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方法歸根到底是一種手段,關鍵在于是否適合學生,與學生以一種怎樣的方式結合。實效性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線,課堂教學絕不能為了活動而搞活動,課堂活動的開展應樹立精品意識,講究務實有效,這樣才能達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值。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使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本人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合作探究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滿足個人內部需要的過程,“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合作探究需要一定的環境氛圍,特別是人際氛圍的支撐。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能在課堂教學中使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得到較大程度的激發。如果學生能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就會大大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畏懼感和緊張感,產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積極探究的情緒和心境,愉快并主動地與人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從而使學習潛能得到較大程度的開發。因此,教師必須努力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和學生建立起新型的民主關系,抓住契機激發學生共同探究的欲望,給思維以強大的內驅力,提高合作探究學習的效率。我在講授《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的時候,有同學提出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異議,對這位同學的觀點,我沒有批評,也沒有回避,而是表揚了這位同學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的勇氣。然后把問題引向如何看待內的腐敗以及如何認識在革命、建設時期的失敗和錯誤上,并組織了小組辯論。課堂上師生平等參與、氣氛活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激發,在輕松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大家對黨的認識更辯證、更正確、更真實。
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是保證合作學習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提高歷史課合作探究學習實效性的前提。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和全班性合作等。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特點來編排小組,每個小組都安排一名小組長,負責組織學習活動。每次活動都根據教學內容的難度、學生的意愿和學習能力安排探究內容和任務。在探究中,首先是學生個體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然后再進行組內交流,這個過程教師要輪流參與各組的談論、交流。接著組際交流,各小組選派代表匯報小組學習結果,然后根據不同的結果進行討論。平時還注意致力于改善組內成員關系,明確個人責任,保證小組合作的有序實施。
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造成合作學習、探究的高耗低效。因此,教師必須科學設計合作探究的內容,這是提高合作學習和探究實效性的核心問題。
那么,如何設計合作探究的主題呢?首先,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來安排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問題應有一定的難度、挑戰性和探究性。其次,探究的問題應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要設計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主題進行合作和探究。再次,合作探究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創造心理態勢。在教學《新中國的科技成就》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探究題: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科技實力如何?為什么會這樣?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科技取得了什么成就?對此你的心情如何?③2007年10月24日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已經成功進入繞月軌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月球門票的。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此你有何認識呢?如果要你對航天工作者、對“嫦娥一號”和月球各用一句話來表達,你想說什么?引導學生討論、合作探究。活動中,學生充分透射出極其可貴的自主探索、合作釋疑的精神,暢所欲言,談認識、談感想,氣氛活躍。我感覺整堂課中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整合運作,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選擇恰當的合作探究時機是提高歷史課合作探究學習實效的重要環節。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不能濫用。千萬不要處處探究,時時探究。否則,學生會表現出探究思維的疲勞,有些簡單易懂的教學內容如果讓學生獨立思考比合作探究更有效率,就不應該多此一舉。該合則合,該探才探。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的最佳時機應該是什么時候呢?一般說來,是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需要交流的問題時;在涉及到復雜的、綜合的、難以判斷并待以解決的問題時;在需要經過爭辯、討論、質疑或者答案不統一的問題時,教師如果能不失時機地拋出事先精心設計好的,具有探究性、發散性、矛盾性、挑戰性的問題,必然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此外,合作探究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在適時之處設置探究,根據合作探究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這樣課堂效率才能得到保證。
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探究學習的形式與結果的關系,既重視過程的組織和體驗,更要注重結果的描述和評價,通過對學習目標的檢測,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評價激勵學生參與協作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做好綜合描述,還要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要鼓勵學生開展課堂探究,并適當做好必要的啟發和引導,避免無序探究,讓學生既得到個性發揮又實現學有所得。
總之,課堂探究的組織要注意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有機運用,既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也要關注傳統學習方法的挖掘和優化,在通過強化訓練、鞏固知識和提升應用知識能力的過程中引入合作探究,讓學生達到更好地內化知識的目的。
[2]姚錦祥.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初中歷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周雨.歷史新課程標準下的互動式課堂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5(3):36-38.
[4]王振中.淺析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j].當代教育科學,2005(19):33-35.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