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性行為的價值觀經歷著巨大的轉變,出于對艾滋病日益增多的憂慮,歷史上以某種晦澀方式流傳的性知識開始進入世界大多數的教育領域,對中小學生進行性教育的努力正在付諸實踐,但是有關性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效果的爭論一直莫衷一是。作者認為,只有秉承性教育的基本宗旨進行綜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別教育,才能讓更多的教育對象認識身體了解性,從而擺脫由于性無知而造成的一切原本可以避免的個人和社會的悲劇。
在國內外大多數文化中,性一直是宗教價值觀、社會禁忌和法律制度所要管束的首要目標,超過了其他任何形式的身體活動。這是因為性及其各種表征,如性別角色和性角色遍布在我們身體的各個層面,因此,研究身體研究性就成為性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身體、了解性,然而怎樣及如何傳播性研究的成果,美國和中國的性教育有著不同的路徑選擇。但是,性教育應該始終秉承的宗旨是綜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別教育,這是由于性的復雜性所致,因為它包含“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身份、性別角色、性取向、性欲念、歡娛、親密關系和生育等等因素?!?/p>
一個社會對其成員的性控制無論采取什么手段,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禁止性知識的傳播。羅素說:“最初,人們只蒙騙女性,因為人們希望她們的無知能有助于男性的支配地位。然而,婦女竟然逐漸接納這種觀念,認為無知對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由于婦女的影響,人們開始認為兒童和青年,無論男女,都應對于性的問題盡可能的無知,但是,這種人為地使男人、女人和孩子對有關性的事實一無所知的做法是極為有害的,因為一個(涉及兩性關系的)制度若要依靠這種無知去維持是根本行不通的。
就以男女兩性身體構造的知識為例。我們今天熟悉的生物學知識:人體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劃分成男女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理性別,并非是自古皆然的認識,而是直到18世紀末才逐漸成形的醫學論述。原因就在于,從古希臘時代到18世紀晚期,西方性醫學論述的主要框架是單性模型(或稱單體模型),即男女并非兩種本質截然不同的生理類別,而是同一種性別的不同變種,即把男體結構視為解剖形態學上的標準型,其它生理結構則是偏離這個標準型漸次變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的醫學論述中其實只有一個身體,就是男人的身體,而女人的身體被視為是男性身體的向內翻轉,“把女性的陰道往外翻,然后再內翻……并且將男性的陰莖對折,你將會發現兩者的結構各方面都一模一樣”。
《舊約圣經》在“人世之始”中形象地解釋了這種單性模型產生的原因:“上帝使人沉睡,并趁人熟睡時,取出了人的一根肋骨,并裹以肌肉,造成了一個女人,領她到男人跟前,然后,男人說道:‘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她將被稱為女人,因為她取自男人之身”’。
然而,這種單性模型的哲學來源可回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構成物質的最基本要素是冷、熱、干、濕4種質性,或稱為4種原動力,這4種質性本身并不單獨以物質形式存在,但是它們的互相組合構成了物質世界的4種基本元素:火(熱且干)、空氣(濕且熱)、水(冷且濕)、土(冷且干);古希臘醫學家恩培多克勒據此提出了人體構成的四根說:血液是火根,呼吸是空氣根,液體部分是水根,固體部分是土根;希波克拉底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液說:血液出于心臟(相當于火根),黃膽汗出于肝臟(相當于空氣根),黑膽汗出于胃部(相當于土根),粘液出于腦部(相當于水根);古羅馬醫生蓋倫對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加以運用,認為人體是由4種體液組成:血(濕且熱)、黏液(冷且濕)、黃汁(干且熱)、黑汁(冷且于),這4種質性彼此之間有高低優劣的次序,即熱/干的物質優于冷/濕的物質,前者構成了男體,后者構成了女體,因此,女體與男體的差別就在于女體缺乏足夠的熱量將反轉入內的生殖器向外挺出。
再以對月經的認識為例。亞里士多德和蓋倫的單性模型都認為身體分泌的液體,如精液、經血、乳汁等都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月經并不是女體才有的生理特征,男人也有類似的經驗,只是他們的“經血”可能是從鼻子或其它部位流出來,對于婦女來說,月經是其地位低下的象征。亞里士多德在《夢幻》中寫道,行經的婦女會用血腥的云玷污任意一面鏡子;公元1世紀的普林尼在長達37卷的《博物志》中說:“接觸經期中的婦女會使酒變酸,莊稼枯萎致死,剃須刀變鈍,鐵生銹,蜜蜂被殺死,并且會有一種彌漫在空氣中的惡臭……”到了現代社會,那種認為“經期女子觸摸食物就會污染食物”的看法還盛行在知識界當中,比如,1878年,《英國醫學會刊》花了6個月的時間去討論“火腿在月經來潮婦女的觸摸下會不會腐敗?”的問題。
最后再以對同性戀的看法為例。研究阿提卡紅色人像花瓶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臘社會中,同性戀是很普遍的現象;到了圣經時代,同性戀行為才被視為是對上帝規定的自然秩序的歪曲,是貪欲和信奉異教邪說的結果,在《創世記》中,上帝毀滅所多瑪城就是因為該城以同性戀泛濫而著稱;統治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則認為“同性戀引起饑荒、地震和瘟疫”,因此,為防止和城市的毀滅,必須嚴格禁止同性戀現象,懲罰手段之一是公開示眾后處以宮刑。西方社會對同性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性犯罪一性變態一承認同性婚姻的漫長過程;而在當代中國社會,主流社會對同性戀者存在嚴重的社會歧視,如1990年前后,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大規模抓捕同性戀者,而且“法外施刑”的現象也較普遍,媒體則把同性戀行為艾滋病化,在輿論上對其進行“艾滋病恐懼”地討伐……雖然醫學界和性學界在推動社會正確認識同性戀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對同性戀者的認識經歷了從“道德敗壞的壞人”——“政治上接受了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罪人”——“應該享有人道主義關懷的病人”的轉變,但是,要讓社會接納同性戀者不是病人而是正常人的觀點,恐怕尚需時日。
正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性之所以被賦予如此重大的意義,是因為它成了了解個人生活和全體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福利的人口處”,所以,在《性教育指導手冊》一書中,性教育的目的被概括為11個方面,如“使個人具有號陛有關的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成熟過程的應有知識;驅除個人在性發展和性調節有關事項和種種擔心;對個人與男女兩性間的關系具有洞察力,幫助他(她)了解自己對其他人的義務和責任等”。我們分別以美國與中國的性教育為例,來看看其性教育是如何及怎樣實現這一目的的。
20世紀初,美國的部分學校就已開設了性教育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性教育被納入教育體系內,例如,1965年,美國成立“美國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會”,1968年,在賓州大學建立“醫學中的性教育研究中心”,但是,直到上一世紀80年代艾滋病流行時,人們才開始真正重視起性教育,性教育課程和計劃出現在美國的公立中小學、學院和職業學校里,但是,圍繞著在學校進行何種性教育及如何進行性教育的爭論一直方興未艾,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縱觀美國一個世紀的性教育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在主題、目的、內容、教育方式上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20世紀初葉,性教育的主題是反對性,性教育的目的為不鼓勵性行為,教育內容為性的危險性、性的解剖、生理和優生學等,講課方式通常為小組形式,只面向男生,目的是禁止性交;第二,20世紀中葉,性教育的主題為性道德,強調家庭生活中健康的性,講課內容為家庭生活、生殖、性病、正常的性,以講討論方式為主,對男女生分班進行性知識的傳播,目的是為了減少少女媽媽的數量;第三,20世紀下半葉,美國修訂了學校性教育大綱,內容包括6個方面:①人類發育:包括了生殖系統解剖和生理、生殖、青春期發育、性認同和性傾向;②人際關系:包括家庭、友誼、愛、約會、結婚和一生的承諾、做父母;③個人技能:包括價值觀、做決定、交流、自信、協商、尋求幫助;④性行為:包括人生中的性、、性行為、禁欲、人類性反應、性幻想、性功能障礙;⑤性衛生:包括避孕、人工流產、性傳播疾病和艾滋病、、生殖衛生;⑥社會和文化:包括性和社會、性角色、性和法律、性和宗教、性態度和性行為的差異、性和藝術、性和大眾傳播媒介,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識并培養出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等。
現在,那種只針對青少年的性教育開始擴展到全社會的所有人群,形成不分年齡的全民性教育。所謂全民性教育的基本內容包含在四個教學大綱中:第一,早期性教育,以家庭教育為主,受教育的對象主要是父母,也包括其他成年人,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性教育;第二,學校性教育,從幼稚園高班到12年級,以學校教育為主,受教育的對象為在校兒童和青少年;第三,大學性教育,通過開設專門的可修學分的性學課程,讓在校大學生接受性教育;第四,成年性教育,以社會教育為主,對社會大眾進行性教育專題講座。
我國的性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4年,吳階平編譯了《性醫學》;1987年,上海市性教育協會成立;1994年,中國性學會成立;1988年,教委、計生委發布了《關于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0年,教委發布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l3條規定:“學校應當把健康教育納人教學計劃,普通中小學必須開設健康教育課,普通高校、中專、技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開設健康教育選修課或講座”;1992年,衛生部衛生監督司和教委學校體育衛生司印發的《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試行)》中,將青春期教育內容融人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內容之中;1993年,教委又發布了《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基本要求》文件,至此,對各級各類學校應開設性健康教育做出了明文規定,為學校開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了政和法律依據。
當然,我國各級學校開展的性教育效果并不盡意,因為其主要內容是禁欲教育,也就是說,教師只給學生生理器官的名稱、位置和解剖功能,以懷孕和染性病的危險來勸阻青少年不要參與性活動,以此抑青少年的性沖動……盡管如此,家長還是擔心學校開設的性教育課有變相的性誘導嫌疑。
這里就涉及到性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什么的問題2008年4月11—13日,浙江大學開設的為期3天的以拒絕婚前性行為為核心內容的婚前守貞培訓課,就在網絡上引起激烈爭論,相關的網站發表了50多篇文章,200多封郵件,在《華人性健康報》編委的博客上總點擊率超過了百萬,爭議的焦點就是:婚前守貞就能夠完全杜絕意外避孕和預防性病、艾滋病嗎?
美國心理學協會(apa)表示,對青少年的性教育計劃不應該只是性的節制教育,應該包括一整套綜合的性教育計劃,如保險套的使用、避免艾滋病毒的方法以及了解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等,因為禁欲式性教育雖然延緩了青少年性活動的開始時問,但是,只有完整綜合的性教育才能幫助保護青少年免于懷孕,并幫助他們免于經由性行為傳播的疾病。
由于性涉及到倫理道德、家庭社會、婚姻愛情、性心理等諸多領域,所以,我們認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控和承擔責任,因此,目前國際通行的性教育模式是重視性道德的綜合性健康教育,其中涵蓋愛情、家庭、婚姻、個人權利和健康知識等內容。1997年以來,美國伊芙·恩斯勒創作的《陰道獨白》之所以被譯成5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包括中國的內地和港臺地區上演上千場次,就是因為《陰道獨白》的上演提供了一個開綜合性性教育的平臺;只有讓女性從了解自己的體開始,才能讓她們更好地維護自己,保護自己,從而男性一起實現男女平等,社會和諧的目標。
在1934年出版的一本名為《生命之迷》的性教育手冊中這樣寫道:“進入青春期前,可以說性本能呈中性,男女兒童兩小無猜,沒有意識到那沉睡于體內的主宰性力量。隨著青春期的來臨,男孩子有了比較專橫的態度……和從前相比,他們欲望強烈,行動勇敢,思維敏捷;女孩則變得比過去膽怯和害羞起來”,今天的性教育者應該對這些不健康甚至有害的陳詞濫調保持敏感性,因為它們不利于培養青少年健康地認識性問題和性別問題,性萌動的青春期是對青少年進行人格再造的大好時機,因此,把避免刻板印象的性別教育納入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升他們(她們)的性別平等意識并形成尊重他人的理念。
我們知道,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兩種性角色: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與男性聯系在一起的是技術熟練、進取心、主動、競爭力、抽象認知;而與女性聯系在一起的,是自然感情、親和力、被動,等等;也就是說,性別角色是對性別界定的一般表述,換言之,作為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就意味著扮演與其性別相一致的角色。正是這種性別的刻板印象,使得女性的性行為受到了嚴格的文化約束,例如,在女性的經期、懷孕期、哺乳期中,性交禁忌是普遍存在的;相對而言,男性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圍內的雙重標準仍具效力,例如,在大多數一夫一妻制文化中,男人的通奸行為得到了較女性更大地寬容;男性婚前與許多性伴侶發生關系是可以接受的;男性在性的數量和花樣等方面擁有較大的支配權等。
男女性刻板印象很容易地被解釋為內化的性角色,但是,它們不過是文化習得或社會化的產物,正如福柯和巴特勒等人一再強調的,“獨立于論述之外的,未被論述污染過的,先于論述的身體根本不存在”…。社會和文化為什么要建構性別呢?主要是三個目的:
第一,就是為了便于對性意識進行社會規范及控制;第二,能夠將五花八門、互不關聯的各種性功能統合起來,并且將它們之間原本的不一致性掩蓋起來;第三,在論述中性別便以結論的姿態出現,被視為是一種內在本質,而正是透過這種內在本質才能制造出與性感覺、性愉悅、性欲求互相呼應的舉止習慣,而這些舉止習慣也只能在這種內在本質的框架下才能被理解,一切社會化作用傾向于對女人實行限制,這些限制全部與被視為神圣的身體有關,應被納人身體的配置之中……。她們學會穿不同的衣服,這些衣服適合連續不斷的不同情形,從小姑娘到生育年齡的處女,從妻子到母親,她們通過無意識的模仿或明確的服從,“不知不覺地獲得了束腰帶或頭發,走路時讓身體的這個或那個部分擺動或保持靜止,顯示面部表情和把持目光的良好風范”,于是,女性服從角色的塑造過程,“似乎可以在鞠躬、低頭、彎腰、低垂這些事實和彎曲姿態中找到一種自然的表現,相關的順從被視為與女性相稱,基礎教育傾向于反復灌輸整個身體或身體這個或那個部分的舉止方式,如微笑、垂下眼睛、容許別人打斷說話,展示了人們如何教婦女占據空間、走路和采取適當的身體姿態?!?/p>
當然,學術界認為性別刻板印象的理論來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理論和閹割情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性壓抑(羞恥、厭惡、同情)在女性身上發展得較早,而且較為順利,一般來說,女孩的性抑制傾向比男孩要大,這種傾向是由于女孩的被動的性角色所致。由此,弗洛伊德進一步解釋了男性與女性的不同的社會角色,女人的被動性和她的性表現方式使她表現為受虐的傾向,而男人則表現為施虐傾向。
文化人類學家以田野調查基礎上的民族志寫作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在《性別與氣質》一書中,米德把她所研究的三個部落男女氣質與弗洛伊德關于男女角色的有關論述進行了比較,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在阿拉佩什部落,男人被培養成合作型的性格,他必須滿足其他人的需要,沒有攻擊性,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認為性不是性別的主要差異;在昌布里部落則是另外一回事,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具有攻擊性,不講究感情的和諧,在性方面很有個性,實際上,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沒有母性情感,而這種感情在阿拉佩什部落那里卻是普遍的;在蒙都哥莫部落,性的優勢地位恰好倒過來了,女性在性生活中處于支配的地位……。米德指出,一般的女性氣質在一個部落里為男女共有,在另一個部落則男女全無,因此,她的結論是,在強大的文化面前,人類的本性是微不足道的,男女兩性在性角色方面的差異是文化的結果。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面對女性研究對父權文化及男性角色的審視,男性研究開始反思父權文化并展開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批判。1982年,在一篇有關澳大利亞高中生的田野調查報告中,學者們首次提出了支配性男性氣概概念,報告認為,影響男性氣概的因素可分為許多層次,包括性別的、階級的、種族的,等等,它們共同參與了男性氣概的建構,也就是說,“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都是社會建構的,因歷史的不同而不同,與家庭、信仰、、當局或工作場所有關”,并非所有男人均從父權體制的不平等關系中受益,男性也是性別統治的囚徒和暗中的受害者,因為男性角色“也是經過一種社會化的長期作用構成的,是一對相對于異性的主動區分的長期作用構成的”。
正是由于男性研究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性別的常識性知識絕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或者完成的事實,因此,性教育工作者就有義務把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納入青少年性教育體系中,讓青少年不斷地調整性別認同和性別觀,形成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性別環境,營造出男女和諧的性別文化氛圍,從而促進每一個個體的健康與幸福。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