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基礎教育是指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的教育,共有12個年級。各州劃分學制階段不盡相同,大致是1-5年級為小學階段,6-8年級為中學階段,9-12年級為高中階段,所有美國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均會接受至少12年的教育。
由于美國憲法沒有關于教育的明確規定,聯邦對教育的介入和干預主要通過立法來明晰教育的發展戰略,如《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美國2061計劃》。其次是通過經費調撥來干預教育。各州教育廳負責本州的教育行政事務,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準入(學校設立、教師資格制度),制定教學大綱和高中生畢業標準,對公立學校進行資格認證、評估,尤其對教育質量的管理與綜合評價以及制定教育預算等等。各州對教育事業發展有較大的統籌權,但不介入學校的行政管理。州教育廳以下是學區(local schoo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學區設教育委員會,由學區所有居民通過選舉產生,一般由5至7人組成,任期4年。學區最高行政長官是學監(superintendent),學監對教育委員會負責。學區直接管理本轄區內的學校,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對學校有較強的影響和干預能力。校長定期向學監報告工作,學監向校長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進工作的建議。此外,各州還設有校長委員會,負責校長交流、學習、培訓等活動。
美國學校教育目標簡單明確,就是培養能立足于社會的公民。概括起來有兩個:一是為部分學生作升學準備;二是幫助不準備升學的學生準備就業、選擇職業,并為他們進入成年、做盡責的公民打下基礎。具體歸納為四個方面:
掌握基本技能和過程:聽說讀寫能力、數學運算能力、處理信息能力、社會認識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綜合評價能力等。
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學會選擇個人滿意又適合本人技能和興趣的職業,根據對生計的了解和認識作出決定。學會對路的技能和知識,以求得經濟上的獨立。培養對勞動的積極態度,包括認識自食其力的必要性和勞動的社會價值及尊嚴。
正確的價值觀、團隊合作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學會尊重、信任、關心和考慮他人;學會關心人類和了解國際關系;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必要的經濟意識和消費技能;環境保護意識;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
美國中學的課程設置與其教育目標是緊密結合的,美國中學教育關心的不是要培養多少精英,而是如何使全體學生受到普遍教育,也就是我們新課改倡導的“面向全體、尊重差異”。課程設置的宗旨是使學生知識結構合理,充分發揮潛能,培養學生特長,鼓勵個性發展。課程分必修課(required courses)和選修課(elective courses)。必修課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科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社會基本要求。選修課程豐富是美國學校的最大特征,它充分滿足學生的興趣志向,培養專業技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小學的教學要求比較靈活,教學內容和深度要求相對也低。低年級開設有電腦課、藝術課、體育課、圖書館課等,高年級則開設有語文、閱讀、數學、社會科學、體育、電腦、圖書館、藝術等。在美國小學里家庭作業不多,其形式多種多樣,但都適合小學生的心理。如畫畫、手工制作、讀故事等。注重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初中必修課程有英語閱讀、英語寫作、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綜合)、社會(相當于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綜合實踐活動、音樂、美術、體育等,另外還有選修課。
高中實行學分制,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取得畢業資格,獲得畢業證書。必修課有語言寫作、閱讀、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必修課考試合格后,如果不上大學,可以去職業中心學習一種技能或者直接就業;如果上大學,還需要參加由州組織的act或sat考試,取得報考大學的資格。選修課的設置五花八門,各校不同,由學區根據學校實際需要確定。
計劃,比如到醫院、老年公寓、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機構進行無報酬的義務服務,還要寫社會服務方面的論文,做課題研究。通過接觸各種職業,讓學生受到學術、技能、社會意識同職業相結合的綜合性教育,從而使青少年既可就業又能升學,不僅善于工作而且樂于工作,既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又具有勞動的責任感。
美國的課堂教學氣氛非?;钴S。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習成為學生探究和體驗知識的過程,學生則在體驗和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學生動口、動手的機會很多,師生通過討論、交流、辯論、實驗等方式進行教學。同時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搭對學校活動期間,我分別觀摩了物理、化學、歷史、語言、數學等學科的課堂教學。在物理課堂上,老師簡要講解之后,學生開始分組做實驗,同學們非常認真地觀察實驗過程,記錄數據,討論、分析并形成結論,各自撰寫實驗小結。課堂氣氛寬松、活躍、和諧,沒有一個學生開小差。
?。?)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在這個方面,美國人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歷來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過去一般傾向于外在的刺激,如以物質獎勵、精神獎勵以及尋找好工作、獲取好生活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著教育學、心理學研究的發展,美國人發現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更為重要。在教學活動中,他們注重引發學生的內在興趣,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方式、材料等,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盡量少使用懲罰、獎勵、競爭等方式,目的就是減少外部壓力讓學生個性得以張揚。試想,如果學生過分擔心受處罰或批評,過分渴望獎勵和表揚,就會影響內心的自由,從而阻礙創造性的發展。
美國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能夠靈活運用教材,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強調創造性,并且非常注重實踐,力圖在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中促進其智力發展,培養思考能力,提高學習能力。課堂上老師絕不會滿堂灌,而是把重點、要點講了,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原有的知識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得出新的、正確的答案。老師不讓學生靠死記硬背來積累知識,而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認識問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行的翻譯是個美籍華人,她對我們講她女兒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女兒13歲,上7年級,歷史課學到古希臘的時候,老師讓每一個學生做一個project(課題),寫一篇有關古希臘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的論文,一個月后交。那位翻譯心想,這么小的孩子哪能做這樣的作業?可接下來的十多天里,女兒放學就往圖書館跑,查資料、上網,周末還和同學們聚在一起討論。折騰了一段時間,女兒還真把課題做完了。翻譯先是吃驚,而后是激動不已。女兒的論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著名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知道了古希臘在科學文化方面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還提到了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太陽神阿波羅;提到了荷馬史詩等等。雖然論文的質量不是很高,可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她居然自己能借助各種資料,寫出一篇有關古希臘文化的文章,著實讓我們震動。
美國學生的家庭作業不多,但老師經常會要學生做project。這種課題一般是由老師出一個大的題目,明確期限及要求,學生回家自己做。這種作業需要動手動腦,查資料,有時候還要做社會調查,甚至還要做實驗。高年級的學生有時候還需要找有關方面的專家、教授請教,或聯系、大學、醫院的實驗室做實驗,許多學生是以自己為這些單位做義工換取做試驗和使用設備的權利。做課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各種知識,而且可以充分自由發揮個人的創造性,還鍛煉了學生的社交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幫助,所以美國學生很少有高分低能的現象。
(2)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及質疑精神。美國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便提問,不需要舉手或站起來,誰提問題多誰可以得高分。學生不怕提問題,更不怕回答問題?;卮疱e了,老師就會啟發學生用另一種方法思考,引導其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美國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許多問題,大到政治問題,小到生活中的吃飯穿衣,都有自己的看法,不會用唯一的標準來評價問題。對他人的不同看法,自己可以不接受,但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美國學生從小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成長,他們上課思想活躍,踴躍發言,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性思維很有益處。
?。?)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學生存在個別差異是客觀現實,不僅學生之間有差異,即使在同一個學生身上,各種能力的水平也不同,如有的學生語文、歷史學習好,但數學不怎么樣。針對這種情況,美國學校在教學中會按能力不同分組教學,在有的科目中按難易程度分為幾個不同的水平進行教學。一個學生在不同科目中可以參加不同程度水平的學習。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程度的科目學習,這就適應了學生各有長短的實際情況。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既能照顧到學生間的差異,也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廣泛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目前,在美國計算機已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們參觀的學校中,學生寫作課堂上每人一臺筆記本電腦,寫完了就直接打印出來。數學課堂上,學生更是直接在電腦上做作業,完成后直接在電腦上提交老師,老師則當堂批改。
育的著重點在于普及教育,而不是選拔人才。這種寬松式的教育,以引導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為主,但對學生的基礎訓練不夠,不注意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考核,從而使學生放任有余,約束不足。所以美國學生在一些國際性比賽中的成績常常排倒數。但這種放任式、啟發式教育,卻使孩子思想靈敏,學生敢于想像,敢于嘗試,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我們中國的教育強調從小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按部就班的訓練,這種填鴨式的訓練目的就是為了考試。而這種訓練的結果,只能使學生循規蹈矩,高分低能。中國中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賽已有20多年的歷史,每次參賽得到的金、銀、銅各類獎牌很多,但有一個現實卻不得不令我們深思,那就是至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人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門類獎。
美國教育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是,他們把學校作為學生掌握本領的地方,這種本領就是創造性地了解周圍的世界。他們注重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力圖通過各種途徑培養、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和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
美國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美國人的祖輩父輩都來自許多不同的,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因此,美國特別注重對青少年進行公民教育,培養他們的“美國精神”,增強其民族凝聚力和意識。宗教是美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基礎,許多價值觀和道德觀都出自于宗教教義。通過開設宗教知識課、公民學、社會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來對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
美國人認為學校向學生傳授倫理道德觀念比傳授學術知識更重要。青少年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包括信賴、敬重、責任、公平、關懷和公德等。“信賴”包括誠實、不欺騙、不偷竊、堅持真理、效忠、效忠家庭等;“敬重”包括尊重他人、寬容差異、舉止禮貌、語言文明等;“責任”包括自控自律、可靠、干好本職工作等;“公平”包括照章辦事、不存偏見、承認錯誤、悅納建議等;“關懷”包括善良、寬恕、助人;“公德”包括合作、參與、睦鄰、遵紀守法、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這些內容是美國國會和各州共同認可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