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實效性是檢驗改革成敗的關鍵,教育改革不能曇花一現,而應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條規律同樣適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實踐的實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利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有利時機,將公民教育納人學校教育長期計劃和中小學的日常教育課程,腳踏實地踐行公民教育,是實施我國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經之路,也是取得實效性的關鍵。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課程,它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社區服務課程的特點,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是一種長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課程模式。
“廣義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現代社會中培育人們有效的參與和社會公共生活、培養明達公民的各種教育手段的總和。狹義公民教育是指為培養參與或社會公共生活有效成員所需知識的公民學科。它是指一門課程,通常開設在實施基礎教育的學校中。”
由此可以看出,學校公民教育課程的構建對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下面我們將探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實施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課程的背景和基礎。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轉型為學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條件。公民教育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民主與法治的發展為公民教育提供了廣闊的政治空間。從經濟和社會方面來說,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開始改革取代社會的全能治理模式。在原則上放棄了對社會經濟運行的全過程進行嚴格控制的權力,而僅僅運用法律來規范市場,運用必要的計劃手段和宏觀政策對市場進行調控,允許市場主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場經濟的方式進行活動。這樣,一個相對自主的、不受公共權力控制干預的社會空間產生了?!惫裆鐣漠a生為公民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學校公民教育發展提供了踐行的主體。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學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時機。全國范圍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改變了過去只強調知識掌握的學校教育,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將學校與社會聯系起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重視學生自主人格的培養,是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變革。具體來說,新課程培養目標提出了培養合格公民的時代要求,要求“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p>
社區服務活動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從活動的環境求說.弛區是社會的縮影,為公民教育提供了實施的情境?!罢饔绊憘€體品德發展的諸因素中,社區披認為培影響個品豫發展最復雜、最難以控制的社會環境?!薄皟和钤诤畏N社區,就意味著將接受何種性質、何種類型的環境影響?!逼浯?,從活動的性質方面來看。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具有主體參與性、實踐性、生成性、互動性、綜合性等特征,隨著學生的參加活動.這些活動持性也會對學生潛在的影響。再次,從活動內容來看,社區服務活動涉及人、自然和社會等領域,而這些領域涵蓋公民教育的全部內容領域。最后.從活動的主體來說,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活動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類似的民主活動形式。
“民主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的方式.人們參與一種共同利益的事,每個人必須使自己的行動參照別人的行動,必須考慮別人的行動,使自己的行動有意義和方向,這樣的人在空間上大量地擴大范圍,就等于打破階級、種族和之間的屏障。”
國外相關成功經驗——美國服務學習。美國1993年的服務行動(serviceaction)這樣定義“服務學習”:“服務學習”指的是一種方法,通過學校和社區的合作,將提供給社區的服務與課程聯系起來,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同時在其中獲得知識技能,提高與同伴和其他社會成員合作分析、評價及解決問題能力?!狈諏W習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務學習有助于增強公民意識、提高公民技能;服務學習為學生成為民主社會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提供了機會,參加了服務學習的學生,多年以后更多地參加社會服務機構,更多地參與投票等政治活動,認為他們有能力對外界產生影響;服務學習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的來說.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轉型和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為課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區服務活動的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關因素,是課程存在的理論前提;國外的相關學習方法為課程建設提供了實踐經驗。
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課程是指學生作為公民,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進入實際的社區情境,開展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活動,滿足社區的實際需要,養成服務精.州時在服務中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并在活動中獲得新知識、新技能.實現自身的生長,并通過活動理解民主的意義,增長公民知識,形成公民技能和養成公民品質,成為負責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具有以下特點:1.注重課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課程整合了“服務學生:學習”和“服務社”。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服務社區,同時在活動中學到了新的知識和技能。此外,服務活動能滿足社區的真實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是一門整合了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我關系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公民教育的原義是自然、社會和人的關系的和諧教育。社區服務實踐活動的內容既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涉及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2.強調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社區是學校師生在其中生活、學習、活動、交往的區域,社區是社會的縮影。服務社區目的是使學生關注社區中的問題.并學會綜合地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決,使學生在服務社區的過程中學會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體意識和歸屬感,增強公民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學會民主參與技能,養成公民品質。3.強化服務活動在公民資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務倫理是民主社會的主要特征,服務精神的養成是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4.重視學生民主生活體驗。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強調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親歷親為,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合作能力,獲得民主生活體驗。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認知,體現為公民對其權利和義務的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黨的十七大在關于“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論述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這表明,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已成為當代中國擴大人民民主、弘揚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教育應主動承擔公民意識教育的責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A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新型課程形態——社區服務實踐活動課程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等內容領域,涵蓋了公民意識教育的全部領域,利用社區服務實踐活動的內容領域,我們可以更好地實施公民意識教育。
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課程中的公民意識教育包括以下內容:1.主體意識。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要求課程的組織和實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活動中發展主體性。2.權利義務意識。課程在實施時重視學生權利意識的培養,改變了學生在以往教學中的從屬地位。此外,學生通過參加社區公共事務管理,了解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增強了義務意識。3.民主參與意識。課程中的師生關系不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系,整個活動過程就是學生體驗民主生活和積極參與社區服務活動的學習過程。4.道德意識教育。學生通過參加公民教育社區服務實踐活動,了解社區的概況和社區公民應遵守的日常道德規范,學會關心他人,幫助,維護社會良好的道德風氣,養成良好公民品質和價值觀。5規則意識。公民教育產生的土壤是當代民主社會,而民主社會的主要特征是民主與法治。法治社會的建立需要培養具有法律意識的公民。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學會與同學、他人的相處,了解小組活動或集體活動的規則,并按照組織規則開展活動。此外,通過與社區相關機構(法院、公安等)的接觸,了解社會公共機構的辦事規則,接受相關法律法規教育。6.生態意識。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將學校教育的視域擴大到自然和社會,擴充了學校教育的內容,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生態保護作為重點通過社區服務中的環境保護相關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
“服務”學生學習。本課程是一種有組織的服務經驗集合,由學校開發,學校和社區一起協調活動,能夠服務學生學習和符合社區真正的需求。此外,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將學校課程融人服務活動之中,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或給學生提供固定的時間,讓學生針對活動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思考、討論和寫作。另外,在活動中,學生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和豐富的生命體驗,發展關心他人的情感。
“服務”社區和社會。社區服務實踐活動是“服務”和“學習”的結合,除了服務學生的學習,它還能滿足社區的真實需要。它有利于學生增強服務意識,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和充實進取的生活態度,有助于學生珍視生命,熱愛生活,保持蓬勃朝氣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體驗服務他人與社會的充實與愉悅。這對于深化學生的生存體驗,舒展學生的個性,全面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獨特價值。
“服務”公民教育?!皞€人生活于社區之中,‘社區精神’也必然內在于人心之中。因此,為社區做點什么,使社區更美好,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要求。成為一個好公民與成為一個好學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務精神和公民素養,既是個性發展亦是民主社會的要求。設立‘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乃至整個綜合實踐活動絕非權宜之計,而是現代民主教育的內在要求?!惫窠逃鐓^服務活動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顯性功能首先是指活動的過程中公民知識技能的運用、內化以及適當的公民行為,直至活動后公民知識、技能的增長,公民品質、價值觀的養成;其次,學生通過服務社區,在服務中形成服務倫理,根據杜威的相關理論,服務他人、自然和社會是民主社會的主要特征,離開了服務倫理,民主社會將不復存在。隱性功能是指社區環境和社區中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關涉對于學生社會性和公民資格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研究學校的各項資源。在組織開展活動前,學校要了解自己擁有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其次,分析社區的需求。學校附近的社區或學生所居住的社區是開展服務實踐活動的場所。再次,讓學生了解活動的理念與實施過程。因為學生在從事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時,學習的效果更好。活動與真實世界越接近,學生為真實世界所作的準備越充分。同時,讓學生了解服務的方法、服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活動要求。最后,選定服務主題。根據學校所能提供的資源、社區的需求和學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學生個人或集體來確定活動的主題,使學生選擇的主題與學科內容結合,采取合科或單科的方式開展活動。
活動方案設計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確定服務活動目的和目標。制定服務活動計劃首先必須確定整個項目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目標。確定目的和目標最好由教師、學生和社區機構三者共同商定。2.確定服務活動項目與所學課程和課程標準的關系。在服務活動中,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來體現課程標準:一種是先確定必須達到的標準,然后根據標準來設定計劃;另一種是先設計項目,然后與課程標準對照,選擇與項目相符合的標準。3.教師、社區人士與學生共同參與。制定計劃要由社區人員、教師和班級中的學生共同參與,以便社區團體、機構以及學校方面做出安排。
行動和反思是服務活動中不可分割的、相輔相成的組成部分,其在服務活動中呈現循環往復的關系:反思——行動——反思。行動是指在實踐中運用社區服務活動的相關理論研究結果反思應該在活動過程中定期進行,讓學生在可以安排的時間里深層次地理解服務的經驗。反思的核心問題是服務和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方式。
對公民教育服務實踐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非常重要。服務活動的評價可以采取兩種評價方式:一種是側重過程的評價,也稱形成性評價,主要目的是檢驗服務活動計劃實施過程的優缺點以及學習參與者的表現。另一種是結果評價,也稱總結性評價,主要是以服務活動的成果作為評價對象,來檢驗服務活動的實施結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標,并提出建議,作為制定后續計劃的參考。
考察國內外的公民教育的歷史,公民教育課程有三種形態:獨立課程、滲透型課程、綜合課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實踐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將公民教育理念滲透在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中;開發校本課程。如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推出的《新公民讀本》,它是一種選修課程;江蘇等省實施的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它是一種課外活動;中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課程涉及公民教育,但沒有鮮明地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標。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課程是借鑒國內外的公民教育理論和經驗,嘗試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大板塊之一的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將公民教育的理念融人這一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之中,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體現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公民意識教育,將它打造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民教育課程。它適應了國際公民教育趨勢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也彌補了我國社會課只重視知識傳授,而不注重行為訓練的弊端,從而嘗試建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課程。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