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從智力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以智力活動的產品成果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成功來評判智力。他認為成功智力是指向未來生活并能幫助個體取得生活上和事業上成功的智力。他還認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能力、創造性能力和實踐性能力三個關鍵方面。分析性能力用以解決問題并判定思想成果的質量;創造性能力幫助人們從一開始就形成好的問題和想法;實踐性能力則可將思想及其分析結果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實施。成功智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在分析、創造和實踐能力三方面協調、平衡時才最有效,知道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運用成功智力,要比僅僅具有這三方面的素質來得更為重要。這一嶄新的智力理論,既從廣度上、深度上全面超越了傳統智力理論,又為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基點。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而實踐能力正是成功智力的有機構成,創新精神也與成功智力中的創造性智力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學生的成功智力應成為素質教育新的價值取向。
1.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動機、興趣、性格、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被傳統智力測驗視為“非智力因素”的動機、興趣、性格、情感等因素,在成功智力視野中也對成功智力水平的高低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講究教學藝術,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努力創造民主、平等、愉快、活潑、融洽的課堂氛圍,實現師生情感共鳴、思維共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如sefcl11book3講的是澳大利亞,學生不僅根據以往電視里看到的情況詳細介紹了澳大利亞的地理環境和特有的動物如袋鼠、樹熊等,而且在教師引導下大大擴展開來。他們找來了澳大利亞的地圖,興致勃勃地介紹悉尼歌劇院和當年庫克船長發現澳州大陸的經過、路線。教師也找來幻燈片,不失時機地介紹澳州的土著古利人的歷史、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他們的遭遇,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對待土著人、如何保護他們的文化遺產等,鼓勵學生嘗試用新的句子表達思想。每當上完這樣的課,學生都興奮不已,印象極深,學習興趣和掌握課文的信心都大大增加了。
2.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斯騰伯格認為,個體的智力差異主要是由于分析性、創造性、實踐性多方面能力的不同組合所致,從而表現出各不相同的智力傾向、思維風格和行為特點。智力傾向或思維風格是個體運用思維的一種偏好,而非能力本身,因此,各種各樣的風格只有類型之別,沒有優劣之分。有鑒于此,如果我們把學生智力類型的差異看作是他們不同風格的具體表現,充分發展其強項,并對其施以最大程度的個別化教學,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會產生最大的功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經常發現教學目標的設置在課堂活動中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如課堂表演一開始并不能調動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這與學生的智力類型有關,因此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些差異的存在,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來激勵和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以達到全班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3.利用學生經驗發展學生的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理論認為,具有實踐性智力的個體,其標志是易獲得并使用“未明言的知識”。所謂未明言的知識,指的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知識,它的獲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它能使個體達到個人追求的目標。種種研究告訴我們,未明言的知識對于個人成功而言,常常與學業智力同樣重要,有時甚至更為重要。未明言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它來自于經驗。
一般而言,學生在教育中獲取的經驗多是間接經驗,但成功智力中的實踐性智力及創造性智力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更為密切。為做到這一點,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就顯得尤為重要。英語活動課是全國落實外語素質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它能促進學校外語特色的形成和學生個性的發展,使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休息、娛樂等各種場合,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而且也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4.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成功智力理論認為,傳統的評價方式過分注重學業智力而忽視了對人的一生起重要作用的創造性能力和實踐性能力。這不利于既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又具有實踐技能的各種創造型人才的成長,也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學的、多維度的、多層次的、開放的創新教育評估體系是素質教育成功實施的保證。我們應用以下方法進行了英語教學評估:
(1)終結性考核,包括期中、期末考試。考試形式分口頭測試、聽力測試、書面測試。考核結果以等級(或分數)來表示。(2)過程性考核,包括考核學生的學習過程記錄、課堂發言、口語活動、小組活動的交際情況、作業完成情況、自學能力、閱讀活動、寫作活動,考核結果有a、b、c、d四個等級。其中有的項目的評定可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定相結合。這種鼓勵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以上所述是我對成功智力的一些膚淺的體會和做法。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要進一步提高高中外語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外語人才,僅僅重視語言本身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重視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激發和培養,強調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科學評價體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樣才能真正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才能幫助學生掌握英語這個交際工具,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適應性強、有相當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