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陣線上,經過幾年新課程的洗禮,各種新的教育理念紛至沓來,各種教育模式、方法、技術不斷涌進課堂。新課程不但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同時也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的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一直貫穿于我們的新課改的過程之中。作為學校思想教育主陣地的品德課更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及全面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在提倡有效、高效教學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筆者對如何在中學思想品德課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了一些淺顯的嘗試和探索。
目前,在思想品德課堂上仍然存在著教法陳舊,學法單一的弊病,如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或者“放羊”式教學,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扼殺了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現代教學一般采用的是“參與式”、“討論式”、“啟發式”“自主探究式”等模式,提倡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探求新知。這就要求品德課堂教學應該構建在平等的基礎上,努力營造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使其創新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已經步入課堂,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啟發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挖掘學生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潛質。例如《愛我中華·臺灣篇》,的現狀,綜合歷史、地理相關學科內容,讓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查閱資料或收看央視的《海峽兩岸》等節目的方式搜集有關“臺灣的風俗習慣”、“臺灣的歷史”、“臺灣問題的產生”及“臺灣問題的現狀”等資料,讓學生針對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漫畫、詩歌、歌曲等創作,同時時政展開討論或辯論。如此,既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全方位、多視角的認識臺灣,關注臺灣的發展,增強歷史責任感。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提出問題、設置情景,學生利用網絡等形式搜集資料,并利用多媒體將自己的觀點展示出來,于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加大品德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力度,尤其是思想品德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整合,在調動學生主觀創造性方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涵蓋“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及社會實踐”等方面,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了解社會、感悟生活,并適時提出自己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勝過教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
探究性學習雖然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但是如何促進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技能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進一步發展,并打造有效甚至是高效課堂,對于廣大教師而言,仍然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引入探究性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依舊是非常必要的。
創設問題情景,尤其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景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著,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盡力去完成,遇到困難時,他們也會主動去探索、研究、努力尋找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經創設與教學有關的又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指導學生自發地去探索、發現問題,孕育探求動機,使學生探索欲望和興趣。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為提高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平臺,創設基于師生交流、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讓師生、生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共同體,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在品德課教學中,注意引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把不同性別、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最優化組合,每組都由好中差學生搭配組成,組合的優化能夠保證探究學習的實效性,同時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保證,更能保證不同智力水平以及個性的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到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所有學生均能按照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相當一部分學生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也就是說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其創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