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教學一向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怎樣才能讓我們農村學校的教學在原有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這是我們所有農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能讓我們的農村學校教學在當今的農村中發揮學科的工具性作用,我想介紹一下自己的認識與理解。
為了明確改革的方向,我們對當前學校所開的主體學科的性質、地位、作用進一步統一了認識,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從現象到本質的深入剖析。針對當前教材中有些內容與生活實際脫節的現象,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了相論文聯盟的整合。因為有一部分農村初中畢業生,不能升入高中,有的回鄉務農,有的外出打工,所以,農村初中學生在校所學內容,不能完全適應走向社會、參作的需要。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應試教育”的影響。“考什么,講什么”,“考什么,學什么”,師生們每天泡在題海里,研究試卷的題型,答題的技巧,把一篇篇內容廣泛、感情豐富的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毫無意味。二是學科內容本身的問題。教材統編,全國共用一本書,教學內容劃一,缺乏地域、學校特點;有些教學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教法單一,教學過程不科學,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師生關系僵化,課堂沉悶,本是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卻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我們提出了農村初中教學改革的設想: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為主帥,以教材為主例,以訓練為主線,以創造為主旨的,優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自學輔導式大教學模式”。
改革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有意識的心理過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就要適應學生的心理,使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需求,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在有效的時間里收到最大的效益。優化教學過程一是優化師生關系。過去的課堂中、師生關系是主從關系,教師為主,學生服從。這種關系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地位,學什么,怎么學,怎么做,都要在教師的安排下進行,課堂是統一的集中思維,學生無個性可言。我們的教學要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而“學會學習”的能力,只有通過學習者不斷的“學”的實踐才能獲得。因此,在師生這對矛盾中,學生應是主體,教師只能起“導”的作用。優化教學過程二是優化教學方法,這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關鍵。在過去的課堂里,教學方法是單一的、呆板的:教師講,學生聽、記,基本是一
言堂,滿堂灌。我們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要使學生形成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這種能力和習慣是需要學習者反復實踐才能養成的,這種實踐是一個多層次的漸進的過程。我們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他們將受益終生。
農村的初級中學,師資、生源、設備等都較差,升入上級學校的學生的比例也不大。這類學校是否需要改革?這樣的條件,能否進行改革?如果進行改革,從哪里入手?作為基礎工具學科的教學又如何改革?
“教改的關鍵在教員。”通過學習、發動,多數教師克服了畏難情緒,明確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肩負的責任。同時經過多種方式的具體培訓,使他們增強了改革的信心,提高了參與改革工作的能力,能夠勝任改革工作。改革也得到了學生家長的支持,他們認識到,孩子學好知識,即使將來不上高中也有用處,這樣的改革,實在、可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