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作為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核心,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根本方向已經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作為公共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應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教學實踐問題。本文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從課程設計的基本定位、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教學方式的改革探索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與方法,以期適應“工學結合”模式下變化了的新的高職教學體系。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也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理念?!敖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各高職院校尤其是示范院校,都已將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教學改革發展的新突破,正在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深度改革。作為塑造人的靈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何適應這一新的改革形勢,積極探索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政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教學實踐問題。本文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為例,從課程設計的基本定位、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教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與方法,以期適應“工學結合”模式下變化了的新的高職教學體系。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币虼耍呗氃盒!痘A》課程的整體設計也要本著高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同時也是職業教育這一原則來進行。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應用性、崗位性的特點,結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抓住職業人培養這一主線,以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優勢品質的職業人為軸心,指導課程改革建設,整合教育資源和教育內容,組織教學實施,開發輔助教材,全程服務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此,課程設計力求做到以下三個結合:
1、基本理論傳授與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在遵循教育部、中宣部有關精神前提下,從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出發,系統設計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以知識傳授為基礎,能力提高為重點,素質培養為根本,強調德才兼備,以德提才,以才強德,培養學生優良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價值觀,實現基本理論教學與職業素質培養的有機結合。
2、基本理論傳授與職業人生指導相結合。從面向社會職業人的培養出發,結合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系統整合課程的內容體系,有針對性地回答高職學生在成長成才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有關人生、事業、理想等方面普遍關心的德行修養和職業現實問題,如就業準備、創業實踐、職業選擇、職業生涯和學業生涯規劃等。配合專業教育,實現就業指導零開始,服務學生順利就業,成功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
3、基本理論傳授與實踐體驗參與相結合。根據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規律以及高職教育與實踐一體化的要求,應對高職教育主要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在教學實施中,突出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整體設計與安排,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性,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基層,走近工農群眾,促進學生在實踐體驗參與中增強感性認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
在深刻領會中央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文件精神和認真研讀教育部統編教材及大量的調研活動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高職院?!痘A》課教學與高職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普遍不足的情況,我們從加強高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入手,結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定位及高職生的特點和成長規律,優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努力將全國統一的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有層次的課堂教學內容體系。
1、領航導引模塊。重點是高職生的適應性認識教育,包括對高職教育本身的認識,對高職學習生活新特點的認識、對高職生成材目標的認識、對本課程內容與學習特點的認識等,以激發高職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熱情,引導高職生在人生的新階段樹立新的目標,新的學習理念,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
2、理想情操教育模塊。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為高職生成長與發展提供總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前提;結合職業理想,重點解決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歷史定位和時代方向問題,使高職學生具備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能力,提升職業實踐中德行規范的意識和能力。
主要包括人生的目的意義,人生價值的評判,實現人生價值的環境等,重點是引導學生思考有關人生意義、人生價值本質、人生價值創造等問題;結合職業人生實踐,引導高職生領悟人生真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投身人生實踐,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4、道德觀教育模塊。包括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戀愛道德、家庭美德,旨在幫助高職生掌握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加強個人品德修養,明確道德在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等主要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具體規定,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高職生面臨的重大人生問題,如戀愛、就業、擇業、創業等提供行為選擇的價值導向和必要的知識武裝,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鍛煉學生成功就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
5、法制觀教育模塊。包括法理、憲法和其他部門法,旨在幫助高職學生知法,用法,守法,護法,提升法律意識,培養作為“社會人”、“職業人”的法律素質,初步學會并運用相關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等領域的現實法律問題的能力。
隨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深度發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以任務為驅動”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們也著力探索《基礎》課教學方式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互動與實踐為基本特征的、問題中心法、案例教學法、實踐體驗法為主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
1、問題中心法。問題中心法就是采用基礎理論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將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課程內容精心設計安排在這些問題之中,從而創設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評價、體驗和反省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并力求作出自己的見解。問題中心法的基本特點是通過學生對某一問題和原則進行評論,增加學生對道德原則或一些基本概念及其意義的深入理解;學生不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參與討論評判,而是置身其中,以“當事人”的心態參與其中,從而感受、體味、反省,提高教育效果。其基本思路是課堂的理論講授和實踐活動都是在問題和任務的驅動下設計的,通過設計學習問題和任務,使學生接觸到實際的學習生活等環境,以主題交流,專題研討等多種方式帶動學生預習和課外實踐,引發學生對理論的思考與探討,增強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改變了傳統的從概念、原理出發講授教學內容的方法,使教學目標更加直觀、易操作,有利于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主體的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需要,通過設置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探索,在分析、探討并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啟迪,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有助于促進教學過程的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變“灌輸”為“領悟”,變“注入式”教學為“參與式”教學;有助于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案例教學,選擇案例最為重要。我們不斷積累與行業聯系密切、與學生現實生活和未來職業聯系密切的案例,給學生以多角度的職業生活體驗感受,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理想,良好的紀律觀念,養成自覺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樹立能在基層、能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風和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依據學生所選擇的專業方向,把先進的職業理念、職業心理素質、職業行為素質等文化知識融入《基礎》課教育內容,幫助學生縮短與社會的距離,增強社會適應性,實現思政教育的“工學結合”。
3、實踐教學法。實踐教學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參加一定的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教學環節,它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職業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們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與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對《基礎》課的實踐教學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即在相應的五個教學模塊內容中,分別設計出與教學目標相對應的實踐主題和具有一定選擇性的實踐項目。比如在領航導引模塊,以“認識歷史機遇,規劃大學新生活”為實踐主題,設計了共話大學生活規劃、計算大學學習成本等多個實踐項目;在理想情操、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模塊,以“樹立職業理想,規劃職業人生”為實踐主題,設計了高職生職業規劃設計、追尋成功者的足跡等多個實踐項目;在道德觀教育模塊,以“錘煉道德品質,提升職業素質”為實踐主題,設計了高職生誠信狀況調查、高職生婚戀觀調查、追尋我心中的職場榜樣、未來職業人職業道德培養的途徑設計、“挑戰職場”模擬招聘活動等項目;在法制觀念教育模塊,以“訓練法律思維,遵守法律法規”為實踐主題,設計了高職生法律意識調查、模擬法庭——與職業活動有關的審理等實踐項目。這樣的項目教學充分體現了“道德和法律知識的傳授、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道德和法律素質的養成一體化”的要求,有利于引導主體“學習參與”,“親身體驗”,拓展和加深對具體學科知識的認識理解,使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取得學習效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歐陽劍波《工學結合環境下高職思政教育創新的思考》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17卷第02期.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