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日益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90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印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們總體上認同我國基本政治經濟制度,主流價值觀積極向上。[1]但在認知深度、道德踐履的水平以及社會責任感、合作能力、法制觀念、心理素質等的養成上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秉h的十七大報告也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存在工作內容單一空洞,方法創新不足等問題,與大學生現實生活脫節,導致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因此,如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近年來,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開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臺。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定有關對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設想與計劃安排。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對個人特點進行分析,再對所在組織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分析,然后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并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1、職業生涯規劃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學生個人的事業發展目標為線索,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別重視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以及就業觀、創業觀教育,著眼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科學規劃自己的人生。[2]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涉及內容更加豐富,教育形式更加生動多樣,與學生一生的發展緊密相聯;職業生涯規劃不是學校強加在個人身上的實施方案,而是源于自身的發展需要,結合社會需求,并依據現實條件所制定的個性化方案,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和規劃的過程,更容易調動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提高綜合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職業生涯規劃還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不斷提升和超越,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2、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首先要求學生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應該干什么、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和探索,理性地分析和選擇,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被動的灌輸教育為主動構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職業生涯規劃能夠督促大學生主動了解社會,了解對人才資源的整體要求與配置,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樹立和集體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人生理想以及職業理想,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才會實現自我價值;認識到只有思想過硬、能力強、肯合作、善學習能創新的人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真正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認識到個人的發展與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強大了,個人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梢?,職業生涯規劃以職業為橋梁,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加清晰具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襲,主動提升個人道德修養、養成關心大事、關注社會發展的良好習慣,實現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4、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個人發展的藍圖和前進的目標,要求學生制定行動方案,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不斷提高完善自我的過程中。
學生通過自己研究分析制定的行動方案,能夠將被動地“要我學”變為主動地“我要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旦調動起來,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激勵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潛能,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適應社會和職業環境,以實現學生的個體生涯目標。
1、在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具有教育過程的長效性和對象的全面性的特點,應該貫穿于大學生活全過程。在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每一個環節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自我探索、自我規劃、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理念,能夠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例如,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發展的多樣性、復雜性,理解現代社會競爭和合作的生存法則;能使學生更多地關注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質量,關注人生價值的體現,從而尋找到強大的源動力,積極地投入到大學生活中,實現成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
2、通過專業教育、職業探索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職業活動中所應該遵循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準則。職業道德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社會角色道德。通過專業教育,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專業的特點和主要的職業方向,了解專業與職業、職業與事業的關系,從而認同自己的專業選擇,自覺培養專業興趣,盡快找到與本專業相關、能力相配、興趣相符的職業發展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的職業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職業探索,讓學生認識到不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應恪守“高度的責任感、對工作敬業、遵守職業規范、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準則,有意識地加強職業素養的培養,以求在職業的發展中得到長期的發展和提高。
3、通過相關心理測驗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客觀定位。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和準確定位,可以采用多種心理測驗,幫助他們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職業興趣、社會態度、個性等心理特質,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資料袋,以備將來制定個人生涯發展規劃所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自我剖析與定位、生涯機會評估、生涯目標確定、生涯路線選擇以及生涯反饋與修正等過程中,以心理測評為基礎,用科學、人性的測評技術以及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方法指導學生的生涯發展進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3]。
4、在團體輔導中提升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道德觀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人成長的不同階段,會遭遇到各種挫折,特別需要來自各方的幫助,此時團體往往可以發揮極大的助人功能。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輔導為參加者提供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活動場所,創造了一種信任的、溫暖的、支持的團體氣氛,使成員可以他人為鏡,反省自己,深化認識,同時也成為他人的社會支持力量。
在團體輔導中,通過繪制生命彩虹圖、生涯人物訪談、職業體驗、角色扮演等活動,啟發學生朝著正確的意識形態和社會規范的方向發展,讓學生通過輔導活動將道德原則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觀念,進而外化為一定的行動。朋輩生涯輔導還可以發揮示范激勵和引導作用。團體輔導的方法和形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與學生心理認同規律相適應,消除學生的排斥和抵觸情緒,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加強個體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職業生涯規劃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學生個體上才具有實踐意義。大學時代是學生個體成長的特殊時期,他們既要完成學業,又要和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要面對競爭和就業的壓力,情緒不穩定,心理沖突強烈。因此,加強個體心理輔導,對于緩解學生就業壓力、充分了解自我,化解職業困惑,逐步提高心理調適能力,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個體心理輔導中,應將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審美教育、人文素養教育、行為規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相關內容融入輔導或咨詢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6、通過社會實踐鍛煉學生,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修正職業目標。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提升綜合能力,同時檢驗和修正自己的職業目標。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趨勢有直觀的了解,對社會的人才素質要求有直接的認識,有利于學生根據社會需求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習動力。
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過程中除了參加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之外,還有許多值得大學生去嘗試,比如:注重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為自己儲備良好的人際資源等等方式來實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總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將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結合起來。
[2]張敏堅.論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56-159.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