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臺灣高等技職院校推行“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情況,結合島內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措施,解析了臺灣高等技職院校在實施產學結合方面關注的幾個重要因素,探討了臺灣高等技職院校推行“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意義及啟示。
臺灣的高等職業教育對島內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轉型、技術升級及產業結構調整,技職教育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產學結合失調,畢業生的學用落差較大,就業能力明顯不足。根據臺“行政院”主計處2009年5月進行的人力資源調查,失業期在1年以上的勞動者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1.95%;從就業者更換工作的頻率來看,15~24歲之間就業者的轉職率為12.35%,大專及以上者為6.48%,①均為同類比較中的最高值。這說明島內大學生由于較少接觸勞動市場,工作經驗缺乏及對工作認識不足,導致畢業后不易尋獲長期穩定的工作。企業找不到實用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工作,不僅直接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還容易造成不利影響。為了應對這一情況,臺灣島內學、官、校、企四方聯動,推出了“最后一哩”就業學程實施計劃,試圖解決技職院校中存在的產學結合問題,以達到“畢業即就業”的目的。
“最后一哩”(last mile)一詞原為電信專業術語,指電信網絡從機房至用戶端之間的那條線年,這一名詞首先出現在沃夫(jason wolf)、吉依(natalie zee)出版的《最后一哩:寬頻和下一個網際網路革命》(《the last mile: broadband and next internetrevolution》)一書中。2003年,著名華人企業家、已故的臺灣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將這一術語引入技職教育領域,提出了“最后一哩”學程(last mile program)的概念,希望在技職學校與企業界之間置入一個新機制,將學校與企業界之間“最后一哩”的距離銜接起來。溫先生還將“最后一哩”學程分為態度學程(attitude program)、知識學程(knowledge program)、技能學程(skill program)和創業學程(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四大類,強調“最后一哩”學程應成為培養 “k+a+s+e ”,即“知識+態度+技能+創業”四種能力的課程體系。“最后一哩”學程的設想提出后,得到了學界,尤其是島內技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臺灣的“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成為該方案的主要推動機構,按照其實施階段的規劃,將在島內所有技職院校設置“最后一哩”工作站,每年都會推出電子課程供學生選修,并舉行網上產學對話等活動。具體實施方案是,首先倡導對話,由技職院校的教學者與產業界進行交流、溝通,了解企業界的發展趨勢與用人需求。然后幫助學校進行學程變革,即技職教育的教學架構和內涵必須能夠與企業求才、用才、育才的結構相銜接,要求技職院校在學生畢業的最后一年開設“最后一哩”學程,課程由企業界的企業家、專業經理人或技術專家講授,或將職場上應學習掌握的知識、態度、技能設計成電子學習課件(e?螄learning object), 通過網絡或制作成學習軟件交給學生自主學習,由學校的教師加以指導。最后通過網上學習的方式,將設計好的精品“最后一哩”學程教學資料放在專門的網絡平臺上向技職院校推廣。學生完成學程后,到“最后一哩”工作站指定的網站進行相關技能或資格的認定,取得進入職場所必需的相應資格或技術證書。在這個過程中,基金會將聯系一些產業界領袖及人力資源主管、專家等舉辦產學交流活動,溝通企業界所需人才的職能規格、需求及對應課程,幫助畢業生順利達到“畢業即就業”的目的。“最后一哩”學程可增加學校與企業界對話的機會,對學校的教學目標有導引作用,同時也可降低企業招攬人才的成本,更容易定義及選擇可用人才,可謂一舉數得。
“最后一哩”學程由民間基金機構在臺灣島內大力鋪開后,引起了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和認同。2003年9月,臺灣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在全臺教育發展會議中鼓勵技職校院應發展特色,培育各級各類實用導向人才,師資及課程應朝向產學合作方式重新檢討規劃,應結合區域或相關產業共同規劃“最后一哩”學程計劃,以輔導充分就業為主要目標,強化學生的綜合(再學習)及實務經驗,建立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銜接的平臺。2004年8月18日,臺“教育部”決定從2004學年度起,啟動“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試辦計劃,第一批預撥1000萬元新臺幣資助技職院校與產業界共同規劃“最后一哩”就業學程,并于9月組成審議委員會,針對各校提交計劃的特色擇優提供資助經費。試辦計劃中提出了考核的具體指標,要求參與該計劃的技職院校應屆畢業生在修習完就業學程后,就業率要達到80%以上(除服兵役外),臺“教育部”審查達標后方可擇優提供資助經費。其具體實施流程包括以下11個方面:
1.校方尋求產業界合作。技職院校通過當地就業輔導機構、產業或同業公會及產(企)業人士等渠道了解當地或鄰近區域就業市場的人力資源需求;通過問卷調查、走訪產業同業公會及地方廠商,了解當地產(企)業對技職校院設立“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支持度與配合度,進而篩選出具備合作意愿的產業同業公會及產(企)業單位。
2.配合合作產(企)業界遴選合適系科或規劃學程辦理。學校成立專門單位推動就業學程建設,受資助的系科要邀請鄰近學校相同或近似之科系共同參與規劃或開設課程。
3.建立對話平臺。學校系科與合作廠商共同成立“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規劃執行委員會,通過舉辦座談會及既有的產學合作、實習合作等交流渠道,建立多元雙向的對線.評估學生現有能力與就業能力之間的差距。“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規劃執行委員會應評估學生現有能力與就業能力之間的差距,依此有針對性地設計和規劃“最后一哩”就業學程。
5.開設課程。“最后一哩”就業學程既可以在各系科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也可以增加新的課程,按性質分為“專業能力補足性課程”及“綜合性能力外加課程”。“專業能力補足性課程”指與產(企)業界直接接軌之課程(含專業知能、實務、態度等);“綜合性能力外加課程”指現有系科課程之外的其他專業課程,旨在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就業學程的教學方式包括參觀、見習與實習等。
6.規劃師資。師資采用產學合作的“雙講師制”,產業界師資以講授實習課程、企業實習、實務經驗課程及實務專題(制作)為主,重實務能力的培養。
8.建立學生能力評量機制。所有選修“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學生要建立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收集學生的就業期望、基本能力(知能、實務能力、證照認證)、學習與工作態度、實習表現、專題研究(制作)成果等重要資料,確保未來學生的能力符合對口企業的需求。
9.教學實施。確認課程、師資、場地與設備準備就緒后,學校輔導學生選課,并嚴格考查學生出席狀況與教學成效,調查學生學習成效及對課程的滿意程度。
10.輔導就業。學校應于計劃實施日起,至少每兩個月與合作的產(企)業、就業輔導機構及相關單位召開一次就業媒介協調會,并采取多種措施輔導參加“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畢業生適才適所、充分就業。
在“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計劃執行完成后,各校須提送全期計劃執行成果報告,并將執行成果公開上網,“教育部”將召開審查會議,審核各校全期計劃執行成果報告,根據執行績效成果評鑒給予經費資助,并擇優選取執行績效良好的學校在全臺進行觀摩活動,倡導其技職教育特色。2004學年度的“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計劃原本以10所學校為試辦單位,但實際上該年度共資助了22所院校的學程計劃,資助金額總計約新臺幣1156萬元。②
為了促使島內技職院校將“最后一哩”就業學程列為例行性課程,切實落實輔導學生充分就業的主要目標,2005年8月1日,臺“教育部”向各公立、私立技職校院發布了《九十四年度“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推動“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獎助要點》,以獎勵機制獎助辦理績效良好的學程。該要點公布了“教育部”獎助推動“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績效指標,包括計劃的準備度、計劃的實施情況、計劃實施后師生表現及學校配合情況等20項細化要點,鼓勵各校擴大辦理。2006年,“最后一哩”就業學程又被納入另外兩個同樣由“教育部”主導的獎助計劃——“專科學校提升整體教學質量項目計劃”和“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為繼續擴大更多技職院校參與“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規劃,2007年6月20日,臺“教育部”以臺技(三)字第0960086835c號令修正發布了《獎助技專校院推動“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要點》,規定凡公立私立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只要學校財務及會計制度健全,且最近一年內無重大違規事件,并且具備三項要件③中的兩項,即可申請資助。該年度各技職院校共申請獎助項目48項,經審核擇定,最終獎助了19所院校的41項學程計劃,獎助金額合計新臺幣700萬元。④
2008年8月4日,臺“教育部”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以下簡稱“勞委會”)聯合召開了大專院校就業學程相關計劃第三次協調會議,商討和修訂《獎助技專校院推動“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要點》,決定由兩部門相互配合,共同規劃“最后一哩”就業學程,并實行垂直分工銜接性整合。即先由“勞委會”對相關技職院校的就業學程計劃進行實質資助,再由“教育部”根據其前一年度執行“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實施情況及成果進行績效審核,擇優核定獎助經費,每項最高獎助新臺幣30萬元。為規范此項計劃的執行,2008年9月4日和2009年12月16日,臺“教育部”先后以臺技(三)字第0970159235c號令、臺技(三)字第0980064846c號令的形式修正發布了新版《獎助技專校院推動“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要點》,鼓勵學校聯合區域或相關產(企)業,協助志愿就業畢業生與產(企)業界接洽,并以輔導充分就業為主要目標,強化學生在學最后1~2年的綜合(再學習)、跨領域創新及實務經驗。2008年度,“教育部”依照“勞委會”對技專院校執行“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評鑒成績,獎助了在各領域排名前20%的技職院校,共計獎助10個領域37項;⑤2009年度獎助了在各領域排名前30%的技職院校,共計獎助9個領域45項。⑥
“最后一哩”就業學程體現了臺灣技職教育以實用為核心的辦學理念實用是決定技職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課程設計強調專題制作、實務取向、結合證照考試等,學校教育與職業市場緊密結合,教育與市場人力需求密切連接,通過培養能立即上崗的實用型學生,使學生在畢業后即能找到對口的就業單位。
臺灣的大多數高等技職院校由民間產(企)業界創辦和經營,有利于“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大力推動和實施臺灣高等技職教育體系的發展主要是借助民間的力量,企業界直接辦學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據臺“教育部”統計處2009年8月的統計數據,臺灣島內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總數為78所,其中公辦院校只有17所,占21.8%,私立民辦院校有61所,占78.2%。⑦由此可見,臺灣高等技職教育與產(企)業界的聯系甚為密切,產學之間存在著共同利益,極大地保證了“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積極主動推行。
臺灣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在推動實施“最后一哩”就業學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臺“教育部”先后以令的形式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法規,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資金支持的力度,都使各技職院校在具體操辦“最后一哩”就業學程時有法可依、心中有數。此外,臺“行政院”勞委會也會同“教育部”一起建立了聯動管理機制,進一步為“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實施設置了保障體系。
臺灣島內各高等技職院校正在大力推行的“最后一哩”就業學程對大陸的高職教育,尤其是在產學結合方面無疑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即將組織實施,國內也面臨著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對于高職教育而言,這既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產學結合能否落實到位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評價指標。從臺灣推行“最后一哩”就業學程的經驗來看,職業校院尤其要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學校所開設的課程體系應與企業所需的崗位技能實時對接,這就需要建立產(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密切聯系。而在這個嫁接過程中,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和措施,為校企雙方建立溝通交流機制,鼓勵其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建構官、學、企、行四方聯動,產、學、研、用立體推進的辦學體系。此外,學校要大膽進行課程體系創新,要讓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參與專業課程的設計與規劃,編寫能夠緊跟技術更新的實用對口教材,確實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滿足教、學、用三方的需求。
③1.2004學年度課程小組內業界代表人數在30人以上;2.2004~2005學年度上學期專任教師至業界服務總時數在100小時以上;3.2004學年度畢業生就業率達60%以上
⑥九個領域是:人文社會與文化創意、流通業、財務金融、經營管理、電子電力與光機電、精密機械與金屬機電、數字內容與信息管理、醫療保健與照顧服務、觀光與餐旅服務,參見(臺)《高教技職簡訊》第37期,2010-1-10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