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培訓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環節,高等職業教育的培訓是圍繞高技能鏈條式培訓。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的實現需要培訓為特點的教學模式;高等職業教育技能性的保證依賴于培訓模式;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緊迫性要求以培訓為主體的新教育模式;生源薄弱的文化素質決定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應該是培訓模式;社會環境為培訓模式為主體進入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客觀依據。
在規范的學歷教育中,大家始終把培訓視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短期行為。然而,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培養目標。用人單位對高職生崗位技能的迫切要求,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本文從培訓的特點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客觀要求淺談以培訓為主體是高等職業教育最佳培養模式。
培訓是根據崗位職務的性質、任務和職責,對從業人員進行該崗位必需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文化專業知識和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為目標的短期定向集中訓練。
針對性、直接性:通過崗位培訓,能夠促使新知識、新業務、新技能盡快地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促進干部職工崗位成才,直接有效地提高全部職工的素質是主要目的。培訓要具有直接性,需要什么辦什么,于什么學什么,學什么用什么。簡言之,學就是為了用,暫時不用的不學。
迅速性、靈活性:根據企業自身的利益或社會的緊急需求,單位會毫不遲疑地安排,自辦、聯辦、委托辦都行,課堂講授、專家報告、小組討論、專題研討,還可以采用計算機技術教學、微格教學等等,形式多樣。學生學習白天、夜晚、雙休日,分散、集中都可以;既可連續進行、一次完成,也可分階段實施、分步完成;既可全日制學習,也可半日制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
短期性、時效性:培訓教育具備近期功能、近期效應。在短期內完成教育,很快走向工作崗位,立即發揮作用,產生即時效應。
實用性:培訓的目標不在于學科體系完整性、系統性,學術理論性,培訓更注重專業性、實用性,重點突出,追求立竿見影。在培訓中,根據培訓對象的具體情況,可按層次分為普及型、提高型、研修型培訓,分別制訂與之相適應的培訓計劃。
我國傳統的教育是一個根據特定目標,進行較系統的知識傳授為主,周期較長的培養模式。然而培訓則目標單一,只能夠應急;缺乏系統性,失去深造的基礎;短期直接,學習內容不豐富,與規范的培養教育不能相提并論。故此。培訓在教育主體中歷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技能性和緊迫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要求以培訓為主體進行教學來保證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
與普通高等學校以“學術”和“知識”為目標不同,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應該是“職業”和“技能”。在這里,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標準應該是學生是否擁有完成相應工作的技能,而不僅僅是擁有多少相關的書本知識。顯而易見,這種標準不是由學校和老師決定的,也不是單單由決定,而是由行業和企業,由市場決定的。為此,職業教育的這種特點,要求必須要有針對性強、目標相對單一、直接服務于特定崗位進行教學的方式來實現,這種方式正是培訓的基本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的“高”重點在于職業技能的高上,高級技丁“重在技高”。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科知識為體系,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要求寬泛,周期較長。然而職業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實用、快速,突出重點,立竿見影,培訓模式具備了所有滿足這些需求的特點。培訓本質上就是個體求學需要與教學供給的雙向交流活動,社會、企業、學生有什么求學需要,學校就有什么教學供給,這樣才能使學生愿學,教師會教,教學相長,效應合成。既能達到培訓的預期目標,又能完善教學機制。
我國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快速發展的經濟需要相當數量的高素質勞動者給予補充。從實際出發,按需施教,供給文化,培育新人,就是各類培訓的新思路。職業教育培訓的教和學的關系,與市場的需要和供給關系有十分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以,高等職業教育應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把培訓模式引入進來,與培養模式相結合,以培訓為主體,形成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培訓模式正好是適應了這種需求。
進入職業技術院校學習的學生,高考成績處在最后錄取分數段,他們的文化素質基礎相對較差,尤其是在學習態度方面。與其讓他們學習一些比較抽象且不實用的知識,倒不如讓他們學一些實實在在的有用技能。技能培訓強調“做”,而不過分強調“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當面向受教育群體,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縮寫本,也不僅僅是“證書”教育,而應從接受教育群體的自身特點和培訓需求出發,以滿足他們的培訓需求為宗旨。以傳統的學科知識為主線,進行較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的教學,對這部分文化知識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講,不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
在高等職業教育起步階段,剛開始引進培訓方法時,大家總的感覺是,這種培訓方式雖好,但似乎不太適合中國的國情。因為當時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技工學校教學體系,有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和培訓教材。學員的招生與分配,都是按計劃進行。那時也很少聽說有什么工人下崗和失業的。因此,在規范的高等專科教育的大雅之堂,技能培訓并沒有什么用武之地。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為滿足高技能勞動市場的需要,給高等職業教育大膽改革實驗提供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客觀依據。
未來的培訓教育必然是靈活多樣、小型短期的短期培訓,使“巨人”教材相形見細,而小題大義的講座卻機動靈活,隨緣適應。所以把編寫具有學科體系的系列專題納入教學體系是明見之舉。培訓模式強調“做”,而不過分強調“知”。每個學習單元開始,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內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圖,最后又有學習檢查。這些都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每個學習單元包括一個特定的技能或知識,學員不會因內容龐雜、互相干擾而影響學習效果。每個學習單元包括一個特定技能的詳細工作步驟,能使學生以最佳的方式掌握此項技能。這就是職業教育理應顯示的教學特點,然而,高等職業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短期培訓班,它是把特定工作崗位技能分解為一個個培訓環節的培養過程。
培訓總的出發點在于用最短的時間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學到某項技能。高等職業教育培訓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和教材應是基于對某個工種、任務和技能的深刻分析,嚴格按照工作規范,開發成不同的培訓模塊,形成一個像積木一樣可進行不同組合的教學形式。與傳統的培訓模式相比較,它具有教學靈活,應用性、針對性強的特點。它強調學以致用,避免了傳統培訓方式學與用脫節的弊病。培訓的教材采用學習單元形式,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既適宜組織教學,也適于學生自學。
近年來,各行業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不斷提高職工業務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培訓內容由傳統的業務培訓逐步向新技術、新業務技能轉化;培訓方式采取由內向型轉向外向型,廣泛聯合協作,聘請專家、教授授課。從培訓效果看,大多數干部的業務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隨著國內、國際新業務的開拓,靠短期培訓是遠遠不能適應新業務發展的,必須通過學歷教育,進行系統化、正規化的新知識、新業務學習,才能具備高層次的文化知識結構,才能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更好地適應發展的實際需要。把一個個技術標準轉化為一個個培訓項目,把一個個培訓項目連接,就形成了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體系。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