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esp課程評價是高等職業院校esp教學水平與能力的最直接的體現,然而目前高職esp課程評價機制正逐步喪失對esp課堂教學的導向與激勵功能。本文從需要分析出發,嘗試建立一種科學的esp課程評價機制,以提高esp教學效果,使高等職業esp教學能朝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一線技術人員,他們承擔著一線的管理與技術指導工作,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社會對這些技術人員在語言領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種形勢下,英語教學的成敗與高職院校辦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然而目前我國高職所培養的人才,有相當一部分畢業后踏上崗位時,無法把所學的語言知識與實際運用聯系起來。不能用英語進行交流讀不懂專業的英文資料與圖紙,而事實上,專業英語學習與職業、就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種矛盾使得如何探索有高職特色的專業英語評價機制對高職的定位及發展意義重大。
20世紀60年代后期,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應運而生。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esp教學在高職院校中已逐漸形成了一個范圍寬廣、形式多樣的英語教學領域,如管理英語、文秘英語、計算機英語等。簡單地說,專門用途英語是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崗位相關的專業英語,它的內容及教學方法均取決于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它是根據某一特定專業設計的相關英語課程,不但涉及語言知識,還涉及相關專業知識。peterstrevens(1998)提出了專門用途英語的4個基本特征: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的需要;內容上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詞匯和語法放在與特定專業、職業相關的活動的語言運用上;與普通英語形成對照[1]。
esp的教學內容完全根據學習者的需求確定。但將esp與egp區分開來的不是需求的存在,而是對需求的認識(hutchinsonandwaters,1987:53)。需要分析是esp教學領域的重要理論,是esp教學的核心、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的基礎。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圍繞需要分析提出了目標需要和學習需要這兩個概念。以下筆者將從這兩方面闡述需要分析。
目標需要是指學習者為在目標情境中能夠順利運用專業英語知識所必須學會的知識和技能,hutchinson和waters把目標需要進一步細分為必學知識、欠缺知識和想學知識。必學知識是學習者將來為順利完成工作所必須掌握的知識;欠缺知識為目前知識水平與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想學知識為學習者面對特定情景而感到想要學習的部分[2]。真正的esp課程應該為學生在目標情境中進行職業交流做準備。目標需要分析本質上就是針對目標情境問題,挖掘出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習者對目標情境的態度。這種需要分析關注的是語言的使用,但它還需要分析目標情境中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學習者在目標情境中用語言工作存在的差距,以及學習者自身的需要。
學習需要分析就是對學生學習英語需求的分析,即為目標情景所要求的能力,學習者應該獲得什么知識及能力。一般包括學生英語知識與能力需要分析、英語學習情感需要分析和學生英語環境需要分析。學生英語知識與能力需要分析主要是分析學生在英語方面的需要。由于個體差異,學生在這方面的需要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想從事酒店工作,則可能交際需求高些;英語學習情感需要分析主要是對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情感需要分析,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希望受到關注,受到鼓勵,有的則希望得到展現;英語學習環境需要就是分析學生學習英語時對周圍環境的需要。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英語環境的要求不同,比如導游專業的學生,喜歡到真實崗位去練習,希望有能和外國人交流的學習環境。
課程評估是課程設計的最后一步,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評價,形成反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隨著esp教學在高職院校的開展,對esp學生能力的界定,以及評價手段的使用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社會用人單位對esp學生的能力界定也有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因此,建立esp課程獨立的、有自己標準和評價模式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分析為esp課程評價的建立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評價esp課程評價是否科學,標準之一就是“以學生為本”。學習需要要求esp課程評價必須考慮學習者所起的主動作用。因為學習者學習的動機和目的是esp課程評價中不可忽視的部分。也就是說,高職esp教學盡管在學生的職業和專業能力方面有著獨特的期望和要求,但它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屬性仍然是“以學生為本”。esp課程教學本來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因此“以學生為本”應當成為高職esp課程評價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則。學生自身的學習需要有時會與目標情境的需要有沖突或者目標情境的需要并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在高職esp課程評價中始終要把學生放在一個中心位置。如果忽略了學習者自身的需要,學習者的動機就有可能大大降低,這就違背了esp課程評價的初衷。
esp課程評價必須遵循專業針對性標準。esp課程具有鮮明的目標性、實用性。一般說來,其目標學習群體是將來從事各種專業的專門技術人才,如電工、會計、護理人員、證券人員等,他們希望把英語作為手段或工具來學習,以便在必要時能更有效地完成各項工作。從崗位需求和職業需求分析來看,esp與具體職業崗位緊密相聯,表現實質內容的語料載體隨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方向發生變化。學生應掌握職業崗位上所必須具備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學習與他們本專業相關的詞匯、常用句型和文體風格,同時還要掌握這些行業內在的知識體系。目標情境的需要決定學習者要想成功地在目標情境中運用語言,就必須獲得相關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如殯葬專業的學生要將來能在涉外事務中有效地工作,那么他就必須掌握與整個殯葬事業相關的詞匯,以及在這種情境中常用的語體、語篇結構等。目標情景需要決定了esp課程評價不能脫離學生未來從事的行業而存在。因此esp課程評價必須針對學生對于本行業專業英語知識的掌握運用展開評價。
在esp課程評價中不可忽視的是真實性標準。目標需要分析表明創造真實語境是提高esp課程學生學習專業語言的有效途徑。esp課程是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或能力要素為核心來設計的。esp課程評價的目的就是檢測學習者在真實的語言使用環境中的語言行為能力。因此esp課程評價執行者應事先了解esp真實使用者在真實環境中應具備什么樣的語言能力、掌握什么樣的專業知識、完成什么樣的語言任務等來制定評價大綱,為學生創造仿真的語境,使學生了解自己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差距,并為以后走上崗位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無疑堅持真實性原則能保證esp課程評價的效度。如果條件允許,esp課程評價機制在評價主體一方應積極引入行業評價,因為社會用人單位對專門用途英語的能力界定也有具體的標準和要求。目標需要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的知識本身就是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以學校及企業的標準來進行的評價,建立在相關職業崗位所需的能力或素質基礎之上的評價才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的評價機制。
esp的精髓就是分析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要,esp課程是否成效顯著,主要看它是否滿足了學習者的需要。esp評估的目的是要檢查根據這些需求設置的課程,最終在滿足這些需求方面達到何種程度。有效的esp課程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學校和企業合作評價的模式。兩種評估模式在esp教學中不能孤立存在,其目的都是給esp課程提供反饋,為更好的esp教學提供依據。
esp對于學生的評價可通過結果評價的方式進行。結果評價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終結性評價,結果評價一般是通過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價執行者是教師,對象是學生。通過考試,教師可大略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的水平是否足以完成將來要求的任務,自己對需要分析是否恰當,同時也了解讓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態度??荚嚨哪康氖敲鞔_學生與目標知識與技能差距在哪里,還需要學什么、怎么學,同時還要明確學生在esp課程中有哪些學習潛力。
然而“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決定了學生在esp課程評價中處于中心地位,而“一考定乾坤”的結果評價忽視了學習需要,打消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因為目標情景需要及學習需要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esp課程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單一的結果評價無法考查學生在動態的目標情景中應用相關專業英語知識的能力,這要求我們綜合形成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方式。過程評價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通常在學期中進行,學生通過分數、出勤率、課堂表現、交際能力及學習動機等指標給教師提供他們學習情況的線索,以便作出公正的評價。至于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權重比例,則根據專業需求而定(劉潤清,1999:7)。因為不同專業對英語內容需求是不一樣的,對英語要求水平也是不一樣的;且側重點也有不同,有的重交際、有的重寫作等,那么在不同專業需求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適當調整對各部分能力的考核比重。
esp課程的專業性及職業性決定了其評價過程必須有企業的參與。在esp教學階段必須進行整體規劃,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最終達到“學即致用”的目標,讓學生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企業需要,實現學生與企業之間的“零距離”。學生在企業接受相關的專業英語實訓,參與企業的實踐,熟悉企業的環節,接受企業的文化價值,在真實的目標環境中,更加自覺主動地了解目標環境的需要,從而有針對性地掌握相關專業的語言知識和實踐技能。企業也可以通過參加教學活動,在培養過程中全面實現用人的意圖;學生則在“校企結合”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觸實際,接觸未來崗位,接觸企業文化。
校企結合的評價模式就是對這種培養模式的一種評估和反饋,在評價中,學校通過esp考試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熟練程度,通過模擬情景操作來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企業則根據學生在見習階段的表現,以及專業知識的運用情況打分。通過這種雙向介入的方式來檢驗學生作為語言學習者的需求和他們作為語言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或者說在何種程度上滿足了學生這兩種需要。因此說學校和企業合作評價的模式實現了目標需要與學習需要的統一。通過評估,學校能了解企業對esp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最大限度地付諸培養方案和教學實施當中,使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中。
我國高校的esp課程評價應該以需要分析理論為指導,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學校和企業合作評價的模式,并將其貫穿課程開設、教學過程的始終,給esp課程提供反饋,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滿足目標需要和學生學習需要。通過切實應用需要分析理論,提高esp教學效果,使esp人才的培養真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使高職院校esp教學朝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
[4]李華.esp教學中的專業需求與學生需求分析與整合[j].科教園地,2008,(1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