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就是寫一些關于你所選題目的現今研究的相關情況,如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選題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狀況,而你又對選題有何特別看法,為何會選此題,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異議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觀點,前人的研究有哪些不足值得你再加以研究等等,可綜合所選題目的相關學科對它的影響來說。論文研究背景如何寫?具體如下:
論文研究背景主要有以下幾個寫作點:
1.交代社會大環境
2.再交代這個行業的大環境
3.再交代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研究背景寫作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如下:
一、 選題的意義與價值
本部分是要點出為什么要寫本篇論文的問題,也就是寫作的意圖、緣由。意義與價值如果能區分開,就分開論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說明。一般而言,主要從2個大的方面去寫。一是理論意義與價值;二是實踐意義與價值。
1.理論意義與價值
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就哲學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2)就專業或學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3)就某個理論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2.實踐意義與價值
主要包括:
(1)就實際的工作實踐活動未來發展趨勢、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2)就實際的現在工作的實踐活動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3)就實際的現在工作的實踐活動改進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二、 研究綜述研究
綜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課題相關領域內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識空白,目的是為了確定自己論文寫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表述:
1.要寫明本課題相關領域內研究對象的簡要歷史回顧。如歷史由來、目前現狀、未來發展趨勢。
2.要做國內外情況的橫向比較。
3.要對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評價。
本部分的內容也可以將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中的內容加工后完成。在論文中,研究綜述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是缺少分析評價。有的只是開列出了別人研究的論著,沒有任何分析,以開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綜述。
綜述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1.論述的資料有一定的數量
2.研究所論述的內容相對集中
3.研究的系統而全面性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整理
三、課題的研究意義與目的
確定自己研究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要講明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自己將要做的探討是什么?即為什么寫這篇論文以及要解決什么問題。
1.歷史性意義
2.實踐意義
下面我們就通過一篇范文來了解一下:
題目: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職能與責任研究
研究背景:
一個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程度如何,一個社會走生態文明道路的自覺性如何,標志著這個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和發展程度如何。對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向我們明確指出了。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揭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與自然關系總和的統一,“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更是強調:“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是把“人類整個進步”及“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變革”,即他們心目中所追求的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主要內容,理解為“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與人的和諧這兩個方面的。
馬克思恩雖然還沒有明確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但其基本思想闡明了人類史與自然史并行并進的唯物史觀。然而,20世紀 60 年代以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前蘇聯和中國沒有貫徹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觀,而是一直以“征服自然”、“向自然界開戰”的不科學思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而此時歐美興起“綠色政治”運動,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和綠黨人士探討生態文明的人類普世價值,呈現了數以百計的政治文件、專著和論文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性的公共政策措施。
20 世紀 70 年代后,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人們深刻地感受到,現代社會和現代人已經陷入一場嚴重的生態危機、道德危機和社會危機,人類傳統的發展觀和文明觀面臨嚴峻挑戰。1972 年聯合國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通過了《地球憲章》和《21 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思想由共識變成各國人民的行動綱領,生態文明應運而生。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公眾意識、執政理念、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識。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我們把政府職能的側重點放在了經濟建設上,大力發展生產力,在此基礎上使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得到了顯著提高,整體上實現了向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但是,由于忽略了生態文明,近年來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30 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付出了高昂的生態、資源、能源和環境代價,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生態文明建設是從我國國情出發,在吸收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生態文明是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更是緩解當前經濟發展中資源和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需求。”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方面的內容一起,共同構成了“五位一體”的國家發展戰略,這對我國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作為公共權力部門,擁有強大的政治統治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管理者,政府的生態職能成為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效率與效果的決定因素。為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和要求,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需要重新定位,生態職能和生態責任應成為政府職能和責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職能與責任是一個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價值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