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的語言必須準確、鮮明、嚴密、無針對性。段落與段落之間 要有非常清楚的邏輯關系 ,如總分 、對照 、層進 、并列等。借助起過渡性作用的語句來突出這種關系。如:“有”、“還有”“雖 然、但是”“固然”“誠然”“由此”是等。尤其是議論文,是獎善懲惡的,是對人們進行規勸疏導的,是對人們起引導作用的,因此必須有說服力,并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認真上政治課,經常的看看說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將提高我們的思想素質,提高我們認識能力,對我們寫作,尤其是議論文的寫作大有好處。它會起到豐富文章內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說服力的作用。議論文寫作禁忌詳解,具體如下:
一、議論文寫作中的“轉移論題”現象。
(一)論題本身模糊、不確切。
論題是論文之根,只有論題本身是清楚、確切的,論證活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否則,會犯“論旨不清”的錯誤,后者常常是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關鍵性概念、命題的意義不清造成的。表現大致有二:一是學生的審題問題,學生在作文時,尤其是面對材料作文,很多學生都存在讀不懂的現象,一知半解或者根本沒讀懂,導致下筆時東扯一句西扯一句,想到哪寫哪,全文浮想聯翩,天馬行空,沒有中心,沒有主旨,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還有一類學生是對論題本身的概念沒搞清楚,或者有些論題本身概念不一,導致結果的不確定。針對這種現象,筆者認為審題立意是根本,是源泉,如果在審題立意上跑偏了,那后文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學生在面對作文題時,不要急于下筆,首先要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審題,搞清論題所在,搞清論題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確定自己作文的方向后再下筆。
(二)“文不對題”比比皆是。
所謂轉移論題就是當我們對一個事物進行論證時,出現所需要論證主題偏移的狀況,而其方向轉向另一個方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背道而馳的狀況,對注意力給予轉移。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切思想都必須與自身保持同一。也就是說,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談、同一論辯)中,在什么意義上使用某個概念,就自始至終在這個唯一確定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討論什么論題,就討論什么論題,不能偏題、離題、跑題。
1.句離段,不知句意何在?
句離段的現象表現為很多種,有的學生在段首還能緊緊抓住該段的小論題來寫,可是舉的例子卻與此論題無關;或者是在舉例后,分析例子時完全忘了論題,信馬由韁,分析不能回扣論題;還有的學生斷章取義,只抓住他感興趣的論題中的某個詞,就借詞發揮了。
【差評作文片段】(題目) 論是否應該嚴禁早戀
(論述段)從父母的角度上講,父母不應該禁止孩子早戀。孩子是他們以后的希望,可以這么說,父母以后吃粥還是吃飯就靠他們的孩子了,可是父母們卻與他們的孩子缺乏溝通,除了成績其他一概不過問,而他們自己的孩子大多數時間又都待在學校,他們到底有沒有早戀,做父母的也沒法知道。
很明顯,文段要論述的論題是,父母不應該禁止孩子早戀的原因。而后文講的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及父母不知道子女早戀。句不對題,根本就是斷章取義,看到父母、孩子,就想到他們的關系,浮想聯翩,自然這些句子就是“廢話”.所以我們學生在寫作時,必須要把論題讀懂,讀通透。
2.段離篇,論題拋一邊。
文章是由段組成的,一篇文章一個論題,這就要求每一段都要圍繞這個論題來論證。而在現實寫作中,很多學生的作文會出現論偏的現象。
比如一學生的作文論題:早戀對學生弊大于利。可是下文全部寫的是學生為什么會出現早戀?如從眾心理、攀比心理等等方面大力闡述早戀的原因。
再如一學生的作文論題:論徐某為掙錢走上犯罪道路的錯誤。接著從四個方面對此論題進行了闡述,“首先,從法律上講,徐某的行為是犯法的;其次,從道德上看,徐某的這種做法是對金錢的膜拜,對道德的背叛;再者,從教育上看,父母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沒有管理好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向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而把他們引進了犯罪的深淵,是子女走進犯罪的間接殺手;最后,從政府的制度上看,政府并未制定相關的制度做出及時應對,從而導致該事件的發生。”上述闡述的 4 個方面,很明顯最后兩個方面已經偏離論題了,論題要論述的是徐某的錯誤,而后兩點分別論述的是父母和政府的錯誤。
【學生作文結構范例】(論題) 論巴中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論述段一) 巴中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思想薄弱,意志不堅定,受不了網絡、金錢的誘惑。
(論述段二) 巴中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二是家長的不負責任,監護不力。
(論述段三) 巴中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三是學校以及社會存在的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
該文章結構層次清晰,每一段的論述都緊扣論題,從整體思路來看,該文是篇段不離題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實要做到段不離題并不難,一個常用且簡單的辦法就是作文前先列提綱,將我們需要驗證的依據列出來,將最終論證的論題給予很好的表現。需要強調的是列提綱時每一段要從哪方面論述必須鮮明地列出來,而且這一方面最好做到回應論題的關鍵詞。如上述范例中,每一個論述段都回應了“原因”這個關鍵詞。
二、議論文寫作中“轉移論題”的成因。
(一)學生邏輯素養未養成。
邏輯教育的匱乏,導致學生邏輯素養的欠缺。我們的語文教材里,沒有對邏輯知識的任何介紹,老師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也不可能給學生上專門的邏輯學的課,學生沒有接觸過,當然不知道甚至包括概念、判斷、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這些最基礎的邏輯常識了。連基本的邏輯知識都不懂的學生,我們又怎能苛求他的作文能做到思維嚴密,有邏輯性呢?所以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求學生對基本的邏輯知識進行學習,讓學生從基本的道理層面便懂得正確思維所具有的基本規律,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并加強學生邏輯思維的自覺運用。
(二)平時的寫作訓練不系統。
學生是直到高中才開始寫議論文的,所以從高一開始,在學生接觸議論文的第一天開始,教師就應該有全局意識,高一、高二、高三要分別寫什么,側重點是什么,到了高三學生的議論文應該達到什么層次。議論文的訓練必須要有條不紊、自成體系。再者,教師在具體的作文講評及批改過程中,要對學生存在的邏輯錯誤給予正確指明,并對其給予分析講評,找出產生邏輯錯誤的具體原因,達到學生知其所以然并懂得如何運用的目的。對于作文中出現的一些學生搞不懂又很重要的邏輯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對問題的辯論,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學生的“湊字數思想”作怪。
作文是學生最頭痛的事,好多學生都是抱著簡單地完成作文任務的心理,不會好好思考構思,不能從相應角度對自身觀點進行詮釋和表述,也不能將自身的某個問題的觀點進行展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時是伴隨著一種湊字數的心理,湊夠 800 字,存在一種應付的心態特征,不能著重把握寫作特點,這也導致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邏輯方面的問題。
斯大林曾經這樣來評價列寧的演說,“當時使我佩服的是列寧演說中那種不可戰勝的邏輯力量,這種邏輯力量雖然有些枯燥,但是緊緊地抓住聽眾,一步一步地感動聽眾,然后就把聽眾俘虜得一個不剩。我記得當時有很多代表說:‘列寧演說中的邏輯好像萬能的觸角,用鉗子從各方面把你鉗住,使你無法脫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敗。”思路清楚、周密,語言材料組織安排得當,這些都是思維的邏輯。思維是議論文的生命,好的議論文應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維的寬度。講究議論文的思辨性,就是使論證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符合邏輯。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素養尤為重要。對于在平時的教學中、寫作中遇到的邏輯問題要及時解決,只有不斷解決,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達到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