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寫論文結束語,這個問題在現在的寫作中,很多人會遇到這樣的額問題。畢業論文結束語是對論文的結果、論點的總體總結和概括。應當簡明、完整、準確又有條理。下面給大家帶來畢業論文的結束語精選范文,歡迎借鑒。
題目:文化自覺論
結束語: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文化自覺是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只有人們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行動上促進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覺的優秀傳統。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兩宋理學、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 80、90 年代的“文化熱”,都是文化自覺的典型表現。而目前中國最大的一次文化自覺應該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策略,全面展現了當代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文化自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雙重轉型下展開的對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自覺,它拉開了中華民族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文化自覺的序幕。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諧文化”反映了一種新的文化理念,展示了一種新的文化自覺,呈現了一種新的文化愿景。“和諧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中華民族在更高水平上的一次新的文化自覺,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上的一次新的覺醒,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文化自覺,彰顯著我們黨在價值取向、執政理念、思想路線上的高度清醒,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自覺認識和把握達到新的歷史高度。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目標的提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戰略中明確了文化建設的使命和任務,也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只有以文化自覺對待和諧文化建設,才能在實踐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文化自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必須深刻把握以下幾個基本規定:
首先,人本的取向。人是文化的終極載體,是文化發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
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人的建設,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目標和時代內涵。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既要不斷地滿足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不斷地促進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到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關鍵在于必須建設“以人為本”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展的和諧文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的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文化自覺是人的自覺,表征的是人的豐富性、全面性,文化自覺的根本內容和最終價值指向是要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這自然也是社會主義文化自覺的題中應有之意。
其次,開放的姿態。對于任何民族文化來說,封閉保守只能導致僵化死亡,主動的開放交流、勇敢地面對挑戰,才能不斷實現自我的超越和發展。古往今來,縱觀世界文明發展史,每一種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匯,一種文明形態如果只關注自身,拒絕交流,那么它最終難免走向封閉和死亡。文化自覺要求我們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自覺學習其他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文化的交流和融匯是全球性文化發展的特征。作為眾多文化形態之一的中國文化,應該以開放的胸襟對待外國文化,汲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同時,中華文化應該滿懷信心地“走出去”,向世界全面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既要推薦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更要推薦中國日新月異的新文化,改革開放、和平發展、以和為貴、和而不同這些價值觀和思想,為當代中國樹立新形象的同時,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了和諧的外部環境。把中華文化全面推向世界,用實際行動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多樣化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自覺的積極表現。
再次,兼容的胸懷。費孝通先生將文化自覺的歷程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自覺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的一種具體表現。”和而不同體現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懷。有學者認為 21 世紀的文化自覺就在于以兼容并蓄的胸懷,包容新舊文化,充分吸取人類文化的精華,而中華文化具有這樣的特色。中華文化的本色是兼容。兼容,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其原因就在于擁有兼容、創造和自強不息的中華文化,不論王朝興亡,國運盛衰,都能在不斷的吸收和融合中生生不息。中華文化正是因為具有博大精深和海納百川的精神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中華民族的輝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還一直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和合”文化傳統,倡導和諧的思想觀念。雖然文化全球化帶來了多重文化沖突: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突,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沖突等等。在諸多文化沖突面前,中華文化一直以兼容的胸懷來面對,主張共存共生、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彼此滲透、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中華文化如何變革圖強,在學習、借鑒、兼容中不斷豐富、強大,不斷增添新的活力,是不容回避的命題。
最后,創新的意識。實現文化自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在把握文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也是文化進步的根本。胡錦濤主席指出:“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一個不能不斷進行文化創新的民族,是很難發展起來的,也是很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這句話就是從文化的角度,指出了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必須堅持不斷創新。可以說,文化創新能力的高低,關系到民族的興旺盛衰。江澤民主席也指出:“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到中華民族文化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面對日漸激烈的文化競爭,中國的文化創新意識日益強烈。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把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基點置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之上,把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基點置于社會主義文化創新之上,把維護文化安全的基點也置于文化創新之上。要推進文化創新,必須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人民群眾勇于創新的積極性,使整個民族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動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