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師生交流的紐帶,是教師教學、師生互動氛圍的催化劑。因此,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傾注自己的情感,使學生親和力,進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以便積極主動地去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學生對教師有反感情緒,必然導致對本學科失去學習興趣,只是為了取得資格證書,而不得不“堅持”實訓學習。所以,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采用情感滲透,激發學生情感,增強實訓課教學的魅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行其路”,進而提高實訓技能,使學生成人成才。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教師授課語言滲透。實訓的授課語言既要主旨明確、結構嚴謹、重點突出、條理分明,又要生動形象,具有激情和感染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還要講究輕重緩急的節奏、豐富多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語調、富于變化的語氣、引人入勝的語境;不但要作用于學生感官,更要作用于他們的心靈,引起師生的共鳴。二是通過教師的體態語言滲透。體態語言是身體發出的表情達意的一套圖像,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肢體動作等,它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輔助有聲的語言交際,使理性的知識更具體化、形象化。因此,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好體態語言。如,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充滿尊重的手勢等,都可勝過千言萬語,達到師生間真正心靈上溝通的目的。實踐中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為主體語言,聲情并茂,能更好地抒發教師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從事教育工作的多有這樣的切身感受:聽一堂好課,就像欣賞一幅畫,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就像欣賞一首名曲,可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實訓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個個能雙眸凝視,猶如被磁石吸引般地看、聽、想、練,充分表現出精神上的充實和滿足,這都在相當程度上顯示出授課教師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有機相融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機電專業知識比較抽象難懂,概念性內容比較多,如果照本宣科,必然枯燥乏味,使人興致索然。為此,教師要把課程設計成多練少講,在示范、巡回指導的過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處處以真情關愛學生,特別是在學生操作時要注意的安全問題,更要用關愛體貼的語言表達,少用或不用命令的語氣。只要教師做好導演,讓學生這個“主角”盡情“表演”,必然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行其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機電實訓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使其終身受益。首先,教師的教,即言傳身教,教師準確有效地示范,在方法、步驟、操作流程等方面給學生正確的指導。在演示過程中,要把語言指導和操作示范指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邊示范邊講解,從而使學生獲得一個正確操作的感性認識。其次,學生的學,即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四勤”:腦勤(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對于相同問題采用多層次教學),腿勤(在學生操作時,要不停地巡視),嘴勤(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講解,典型問題要集中講評),手勤(對于疑難、復雜的問題,該示范的要示范,需要親自動手的要親自動手)。另外,還要及時啟發、引導,盡量讓學生自己解答和操作,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為提高學生熟練操作的技能,教師還要對教學環節、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設計,使學生的技能得到反復操作練習,又不感到厭煩,通過手把手的教與學、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使繁忙勞累的實訓課堂充滿情趣,也使教師最終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在創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則的指導下,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促使學生創造潛能開放和延伸的教育活動。在上實訓課時,教師要強化創造的情感和意志,用豐富多彩和興趣盎然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使他們對所進行的各項操作,產生求新、求異意識和不斷發現問題、解決綜合性問題的心理能力。身體活動和技能、技巧練習,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活動的延伸,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用具體“案例”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分析、討論、表達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使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例如:在實訓課講授“電動機”一節時,教師可首先展示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動機,然后向同學們提出4個問題:1.能否看出這些設備的類型?2.它們的作用是什么?3.在我們生活中你看到過它的存在嗎?4.你能設想制造出新型的電動機嗎?讓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后,同學們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看法和大膽構思,有些觀點出乎教師的意料,很新穎,使學生感受到高效有趣的實訓課的魅力,享受到課堂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了學習電工的興趣。在實訓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動態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發掘創造潛能,培養創新能力。通過營造和諧的創造活動氛圍,體現出寬容、友善、理解、尊重、支持、信任、自由、激勵、賞識,有利于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全面、健康、和諧、創造性的發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