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中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面對課改,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認識,對新課程的適應,關系著新課程實施的成敗。新課改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加強新課改理論學習,更新課程觀念,建構新課程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全面推進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開展。
轉變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是老話題,在農村小學中真正能完全轉變的并不太多。
老師怎么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么樣的人,對學生采取什么態度,這是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現在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良現象:有的教師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總是企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將自己的知識強加給學生,對學生實行“家長式”的管理,教師侵犯學生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教師將學生看得一無是處,事事包辦代替;有的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要求都是一個尺碼;師生之間情感冷漠、缺乏溝通。新課程倡導,要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我們要遵循這一規律;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要挖掘這一潛能;學生處于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善待他們;學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要正視這些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不要把學生看成弱者,他們各有所長,他們都是可塑之材。
走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教師必須從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再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以民主、平等、博愛的思想去尊重、贊賞、關愛、幫助、引導每一位學生,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最近聽取全國著名教育專家牛廣田教授的講座,正像他指出的那樣,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么;離開了教學參考書,就不知道怎么上課;離開了練習和習題集,就不知道出什么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新課程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近一段時期,在校內外發生了很多事故,教育部門非常重視學生的安全,學校對學生常采用封閉式管理。學生不能隨便走出校門,更談不上在野外進行實踐活動了,即使在校內,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主要局限在教室,學生就像關在籠中的小鳥。新課程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是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師要走向社區,成為開放型的教師。
走進新課程,要有全新的教學觀。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教學要以人為本。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灌輸”活動,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學關系為: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師寫、生抄;師給、生收。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教師越仔細教,學生越不認真學、越不愛學。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而眼前耗費些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這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切不可心煩氣躁,急于求成。
在傳統教學中,以學科為本位,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學生在校是高分生,走向社會卻是低能兒。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關注學生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喜笑顏開還是愁眉苦臉?學習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習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我們教師都必須用心關注,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師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使學生成為一個有信心、有能力的人。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