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AV小说区在线观看_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_久久精品久久91_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18,亚洲日本本道a,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成人网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教育理論』孔子生涯發展思想初探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3:41:19

  摘要: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對孔子的思想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擬從年齡與代際的時間現象學角度出發,討論孔子所講“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隨欲不逾矩”的生涯發展思想。

  《論語·為政》記載“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隨欲不逾矩”。這里,孔子基本上是按每十年一期來劃分其心理變化過程,或者說孔子是大約在每十年的一段時間內,從此心理狀態過渡到彼心理狀態。

  前人說,這段話是孔子的“一生年譜”或“一生學歷”。[1]從年齡與代際的時間現象學角度來看,任何人在任何時段或年歲,無時不在界限自身生命的劃定和超越之中,人作為臨界之物無時不生活于年歲的標記之中。人生際會于不同的年歲,年歲的經驗就是生活的經驗本身;同時年齡既是界度的標志,又是風云際會的場域。筆者從時間現象學的角度來考察,以為這段話是孔子的生涯發展思想的總概括。

  之所以研究孔子的生涯發展思想,原因在于:其一、今天的個體生涯發展所處時代之大轉型、社會大變革時期與孔子時代(孔子奔走列國①也就是找工作)非常相似,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春秋戰國之交,隨著社會組織的復雜化和官僚制度的成長,政治上的職事一天一天地由簡趨繁,這種新的局面必須有大量的‘士’才能應付得了……‘士’的地位處于貴族與平民之間,在社會流動十分劇烈的時代,恰好成為上下升降的匯聚之所?!豹?]其實,諸侯爭霸,群雄并起,諸侯國如不想被吞并就需要各種人才的輔佐,當時“游士無宗國”,士人的自由流動與競爭,由“士”而“仕”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生涯地震”(career-quakes)[3],孔子的生涯發展思想及其求職過程留給我們很多經驗教訓,古今相似,非常值得研究。其二、處在深刻變動的社會之中的個體,其機會結構的變化,人與機會的時間、空間相分離最終必然導致職業的轉移,而伴隨職業的轉移,人們的經濟、社會地位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社會角度考察這一現象,就是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從個人角度考察這一現象,則是生涯歷程(life-span)[4]的變化,而對生涯發展或歷程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且有大量的成果。與國外研究成果相比,國內研究則表現為嚴重缺失。當我們引進西方的生涯發展理論時,我們會問:那些產生于西方的異質文化背景的理論是否適合中國大轉型的人們的需要?當下我們的生涯發展建構又會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怎樣的路徑依賴?等等。

  在本文中,筆者將“生涯發展”界定為個體在生涯之終生發展歷程中,根據心智成熟變化、社會角色義務的轉換及其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衍生出不同的生涯抉擇與心理認知,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包含各種生活角色、工作與政治活動的綜合性社會生活方式。

  人無志不立,十五有志于學是孔子最終成為圣人、到七十歲時能做到“從心隨欲,不逾矩”的首要原因??鬃邮?、五歲的志向是什么?是“學”——孔子的職業錨[5](career anchors)。所謂職業錨,又稱職業系留點。錨,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鐵制器具。職業錨,實際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

  通讀《論語》并考察孔子的一生,完全有理由認為“學”是理解孔子生涯思想的總樞紐,是孔子生涯發展的“錨”之所在?!墩撜Z》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臺南師范學院周群振教授說“本章列《論語》首篇之首章,義旨精神,誠足以涵蓋全書綜和之思形義理也不遺,大抵為孔子晚年自省生命歷程之所成就,而以昭示并啟迪門人者。自外觀之,若有三事;揭起內蘊,實系整體一貫之展露,動發之機,則盡在‘學而時習之’一語之為因”[6]??梢姟皩W”在孔子思想中處于何等重要之地位了。那么

  “學”是簡單的學習嗎?如錢穆先生認為:“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故有志必有學,志學相因而起??鬃又舅鶎W,當通讀本章自參之,更當通讀《論語》全書細參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學孔子之所學,乃為讀《論語》之最大宗旨?!?[7]很顯然,錢先生把志于學的“學”解為學習之意。筆者以為把“學”單純解讀為學習或學問并沒有完整、準確地理解孔子之“學”的含義。其實此“學”首先有“學習”的之意,其內容為:禮、樂、射、御、書、數等;其次有“由士入仕”為官之意;復次還有有“行”、“思”“習”及“事”的含義,最后還有教化之意,如《尚書》中有“惟斅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8]“斅”即“學”字,即教化之意也。但“學”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主要的是“仕”為官的含義。

  查《說文解字》,“仕,學也。”段注“訓仕為入官,此今義也。古義宦訓仕,仕訓學……注云,仕:仕于朝也。以仕學分出處起于此時矣?!豹?]從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時期,仕與學是互訓的、但還沒有嚴格區分的。又如《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10]這段話表明早在先秦時期,“學”的價值取向首先是為官,其次才是為“士”,因為學而優則仕!所以,筆者以為孔子十五有志于學,就是志于做官,來治理天下為己任從而使天下“有道”。這一解讀是符合孔子生涯發展歷程的。

  孔子曾言:“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11]朱子注:“言由少賤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爾,非以圣而不通也?!豹?2]孔子三歲喪父,孔母顏氏徵在因為不容于夫家,于是領著年幼的孔子回到娘家??鬃右B家糊口,則必須做事以資養家,李零教授說“青年時代孔子很坎坷,干過很多社會底層的工作,如看倉庫,喂牲口,”[13]故朱子說“由少賤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爾”。經歷世事艱辛磨礪的孔子在十四五歲時,應該有比較成熟的想法:立志——學而入仕,來改變命運??鬃印吧僖操v”是理解其志向為學為官的關鍵。

  生涯結構取向②理論家,安妮·羅伊(roe)強調“對早期童年經驗和個人需要的理解,并且依據對個人需要可能充分滿足的程度來看待職業”[14]。同時羅伊認為“個體繼承了一種遺傳傾向,使其以特定的方式釋放能量。這種釋放心理能量的先天方式,加上各種童年經歷,鑄就了個體滿足其需要的基本類型。這些類型對于生涯行為有著特定的、重要的影響”[15]。我們可以想象,出身于家境貧寒的孔子,少年時期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我想當然是富與貴。正如孔子所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16]。結合孔子當時的社會生活背景,孔子此時最主要的想法是通過學習各種知識,以應聘王侯,通過為仕的途徑改變人生境況。只有在政治上獲得權力才能復周禮以使“天下有道”。正如李零教授所講“讀書做官是孔夫子的理想和遺產”[17]??资献嫔显琴F族,至他這一輩已窮困潦倒淪為士人,或更確切的說應是庶人。先祖的榮耀與現實貧困形成巨大反差,于是孔子立志謀求官職、側身貴族就成為其支配性動機,只有入仕做官一途為其生涯選擇之上選。這一方面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復周禮、以治理天下為己任;另一方面,孔子的身份,是“士”,應有一定的經濟地位。不過此時可能由“士”而“庶”了。通讀《論語》,知道孔子是不愿意勞作、鄙視農作的。所以只有為官才能光宗耀祖,這就是孔子當時實際的想法。正如孔子所說“學也,祿在其中矣”。

  動性很大,也給孔子提供了入仕的機會。恰如余英時先生所說“這時社會上出現了大批有學問有知識的士人,他們以‘仕’為專業,然而社會卻并沒有固定的職位在等待著他們。在這種情形之下,于是便有了所謂‘仕’的問題?!恕膯栴}并不是單純的就業問題”[18]。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孔子一生中何以“累累若喪家之狗”[19],兩次奔走列國求仕的漫長經歷了。其實孔子也是普通人,筆者在這里試圖“還原”(reconstruction)歷史中實際的孔子,還原他是如何找工作求職應聘的,而非“神化了的孔子”。

  社會是客觀的,它對人的評價并不因循三十、四十的差異而變更,所以循社會的足跡,可能在一定的歷史周期內,會存在三十而立,四十再立,五十又立的生存軌跡,卻不再深究不惑之年有無必要。但從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在三十歲左右,進入成年期,此時血氣方剛,在前期的探索與學習之基礎上,對未來的生涯將進行選擇性的決策規劃。個體的自我意識和生涯探索是連續性、同時性的,外在的立于社會與內在的評判選擇標準就形成了一種緊張與痛苦。舒伯的生涯彩虹圖清晰地表明,成人期是生涯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種內外標準形成的張力也正如薩拉森與考登的研究所證實“生涯選擇的過程主要遇到的是年齡這個因素,因為人們選擇時心懷期望,這個選擇會決定人生剩余時間將怎樣度過……個體在某個領域內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如果這個職業是它第二、第三甚至更后的選擇,這對個體而言是十分糟糕的,因為這極大地沖擊了個體自我價值感”[20]。我想,這也正是孔子的所立與所惑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通觀孔子的思想,筆者以為孔子所立為“立于禮”也。他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21]。在對自己兒子鯉的教育中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22]??鬃幼允鍤q志于學始,經歷十五年的學習思考,對社會的認識應該能達到一個理性的高度。在孔子看來,欲治理天下,使天下歸于和諧有序,要在“復周禮”。除了明確“立于禮”的政治主張外,“而立”還有立于專業的特長,以技之長做很多事情;同時“而立”還有立于社會的信任,人到三十,經過十五年左右的學習做事,人們對他產生了信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他探究過夏、商、周代因革的歷史,得出“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周因于殷禮,所損益”[23]的結論。他非常崇拜周公的政治,主張“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于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24]。美化周公“甚矣吾衰矣,吾久不夢見周公”,“郁郁乎文哉,吾從周”[25]??鬃拥恼紊鐣硐胧俏髦艹醢倌甑呐d盛,以周公為代表的“圣人”之治。孔子將歷史中的戰爭、流血、帝國式的統一、使一姓一族作為絕對統治者的手段抽象掉,使人只見到天下歌舞升平??鬃訌奈磳ξ髦艿臍v史有所昭示、有所質疑,周初的一切成了一言以蔽之的“仁”。

  在孔子看來,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是“秩序出了問題”,病因為“犯上作亂”;而當時的墨子則認為社會的動亂決非是“秩序的崩潰”,而秩序本身是“萬惡之源”。所以孔子認為實現社會秩序的和諧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所謂“正名”,就是以“周禮”為準則,正定名分,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自己的本分,不越位,不僭禮??鬃又罢彼枷肫渲饕康臒o外乎兩點,一是要恢復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二是為了減輕百姓的痛苦,而非挽救奴隸制。怎樣實現“正名”呢?孔子認為不能單靠政治手段,在“政”、“刑”之外必須借助“德”、“禮”,而且把“德”、“禮”視為首要的統治手段,即“德主刑輔”。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6]。在孔子看來,從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國,就猶如北極星受眾星拱衛一樣,將得到人民的擁護。所以,孔子是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讓當時動亂的社會恢復穩定,人民所受的痛苦得以減輕。

  孔子認為,要實現“德治”(禮治),必須提倡“仁”學,即通過個人內心修養,形成“仁”這個無美不備的德性。我們知道,周朝維系社會穩定的三根支柱是封建制度、禮樂制度及宗法制(社會制度),在孔子時代,封建與禮樂制度已崩壞,只有宗法制還維系,這正是孔子的希望所在——“親親之愛”,即作為人就要有孝與悌,孝即敬愛父母,這是縱向之愛;悌即友愛兄弟,這是橫向之愛,二者合起來即“仁愛”。中國傳統社會是家國同構,這一現象源于當時孔子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的重建理想——以仁愛齊家即可治國。所以“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孔于提倡“仁”的終極目的還在于“克己復禮”。他說:“克己復禮為仁”[27]?!翱艘褟投Y”的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

  周禮的規范,一切非禮的視、聽、言、動都必須加以克制,這就算有了仁德。做到這一步,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人民也因受統治階級的所謂恩惠而消解其反抗的斗志。所以孔子倡導的“仁”學,是以調整階級關系為出發點的。他把倫理范疇的“仁”和政治范疇的“禮”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由此而形成的倫理政治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孔子三十而立——立于禮,即追隨周公。但實際的問題還是深深地困擾著他,他矛盾、斗爭了十年。一般而言,人的三十至四十歲這一階段,是體力、智力的最高峰,也是人功成名就的時期;在思想意識形態上是深思熟慮、人格定型的時候,但一惑達十年之久還是證明了定型的艱難。其實,孔子這十年所惑,正是生涯發展理論家戈隆別夫斯基所提出的“中年期的生涯轉換”理論所闡述的內容。[28]用戈隆別夫斯基的理論來理解孔子的惑與不惑,我認為比較恰當。孔子以十年的功夫說自己“惑”,此惑不可不謂之大矣。那么孔子所“惑”的是什么呢?達到“不惑”的途徑或手段又是什么呢?

  筆者以為如果不了解孔子之“惑”就不可能了解他的哲學與思想。觀孔子的生涯發展歷程,他所惑的就是周道。所謂周道就是周公在西周封建制度下訂立的禮樂和社會秩序治理文化的流播??鬃右幻嫔钚胖艿朗恰熬汲几父缸幼印保幻媸⑷蒿?、繁登降之禮,崇喪厚葬等等,但他對這一切是有疑惑的:這一套制度究竟有沒有道理?在今天到底行得通否?此其惑一也。另考孔子年譜,據何新先生推斷,孔子在29-33歲這幾年間,孔子第一次奔走列國。[29]求仕無所獲,始開堂授學,其生涯由欲入仕暫時轉換為師授徒,這恰是生涯發展理論中一個常見的生涯決策猶豫(career indecision)問題,此其惑二也。

  不惑是難的,與我們一路的成長經歷有關,讀書時用考試選高低,工作時以業績決雌雄,所有的競爭都因對手而存在,可是不惑卻在內心。與內心的對抗很難,可是,但凡選擇了四十不惑的宿命,這樣的對抗又很難避免。有兩種追求,一者來源于社會認同,一者來源于興趣本身,前者有賴于某方面的能力,后者是因緣際會或天性使然。兩者集于一身的,基本成名成家;只取其一的,或者蒼白無力,或者偏執堅韌;各取一部分的,大約才是生活本身。

  五十而知天命”是隨“四十而不惑”而來的??鬃尤⒘⒂诙Y,四十不惑于周道的價值觀的建立,直接影響孔子的生涯發展價值取向。在這些價值觀建立之前是不可能直接與“天命”發生“知”與“不知”的問題。從四十歲到五十歲這一階段,孔子基本上是在魯講學授徒,不為魯君所用。考孔子年譜,四十七歲至五十歲,孔子主修詩書禮樂,同時“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30]。正如何新先生所言“孔子晚年喜《易》,讀《易》韋編三絕。作《易傳》?!兑住芬宰兺榈?。孔子本年學術政治思想,乃入一新境界”[31]。所以孔子在修詩書禮樂及學《易》的過程中,提出知天命的思想,乃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孔子所謂的“天命”, ③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命運。如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32]這句話中,子夏只不過是把“命”、“天”單獨講而已,實際上表達的就是“天命”之意。“天命”即今天所講的命運,因為命運里包含著很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個人的行為和這種行為的結果往往并不一致。人世間這種行為與結果的矛盾,使人們對各自的命運都難以把握,于是就把自己一生遭遇的富貴貧賤或命運多舛歸結為人們無法捉摸的上天與命運。孔子一生以治理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雖給后人留下了不遺余力的進取精神,然而事實是他到處碰壁;他的弟子中,品質最高尚的顏回英年早逝(僅活40歲),深受孔子所愛的冉耕卻得了惡疾(據說是得了麻風病而死),沒有犯罪的公冶長卻坐了牢(孔子認為他很無辜,所以把女兒嫁給他),等等。這一切所歷見的事實都證明個人的德行與個人的際遇之間存在著極大地差別。所以孔子在無可奈何時,多次用命運思想來進行自我安慰而已。所以余秋雨先生說“所謂孔子的天命,就是不斷地領會現實對自己的容忍程度,也就是探索自己能夠在現實中的發揮程度。這也可以說是對自己生命行為的‘邊界觸摸’。觸摸的結果,知了自己,也知

  孔子自認為他的文與道必定有存在的價值,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奪去,但大道之行與不行,不是人力所能強求的。一個人要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是很難的,所以生涯發展理論認為要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首先要認識自己與社會,因為這里交錯著“應該做什么”和“能夠做什么”兩個相互制約的命題。從個體自身來看,“應該”做的事很多,但有很大部分由于社會的限制使自己“不能夠”;社會“能夠”讓個體做的事也很多,但很大部分限于自己的狀況而“不應該”。這兩者的交匯處,便是“天命”??鬃拥闹烀腔筇烀鴣淼?,孔子的惑天命是為何自己看不到天命,而天命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身上卻可以看到。他不知道看不到天命也是天命,從不知到知天命,這個過程是漫長的。

  五十歲的年齡是第二次成熟的年齡,第一次成熟于“三十而立”——對于歷史的規律和歷史的無規律的接受。從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人處于五十至六十這一年齡段,職業成熟度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但個體這時要考慮“如何應對個人資源的日益減少?如何應對個人的物質財富和責任的增加?珠穆朗瑪峰現象(它應該被攀登多少次?);由于精力和能力的降低,個體的年齡對機體的影響以及隨后對率和滿意度的影響等等”[34]。然而孔子五十至六十歲這一階段,卻是孔子生涯發展中最為精彩的一段。五十一歲時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35]。一年官職三級跳,可謂官運亨通?!翱鬃幽晡迨?,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坎皇斑z;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豹?6]齊人聞而懼,“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鬃铀煨?,宿乎屯”[37]。隨后四年,孔子往來于衛、陳之間,終不得用,只好“歸乎歸乎……”思歸了,那時已六十出頭了。這是孔子講六十而耳順的大致背景。

  “耳順”,是相對于“逆耳”而言的?!澳娑笔锹犃瞬煌庖娀蚺u意見,感到不舒暢;另外是說對非道聽不進去,就是說不能了解為什么人們會說逆于道的話,會逆于道而行?!岸槨本褪菬o論聽到任何話語,都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而不會感到生氣與刺耳,這正是一位年事已高、道德修養較好者的表現?!岸槨笔墙邮芴烀?、認識天命的一個最佳效果:盡了人力,自己在政治實踐中得到很大的成功,但最終不為所用。往來衛、陳之間達四年之久,無所事事,這樣的經歷應該是認識天命的時候了。所有的棱角都被磨圓滑了,對這一切都安然接受。從此漸入耳順之境。

  孔子這里所講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朱熹在《論語集注》曰:“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此時內心自由之極致,縱己心之所至,無不合于仁德之規矩。也就是今天我們講的自由、心靈的解放等涵義。正因為心是自由的,可以“隨”而欲,是心欲而不是欲心。這種欲是人們能接受的,也是科學能接受的。人類、科學也許永遠無法接受一個無欲的人,反之就不是人。不是人,何從言隨心隨欲?

  人生的情感、精力在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上有所不同,古今中西相似,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生理和心理成長(growth)、探索(exploration)、建立(establishment)、維持(maintenance)、衰退(decline)五個發展階段。從兒童期至老年期到死,各個階段的感悟也都有所不同,各有使命。要想跳過一個或多個階段的心理期是違反自然的,對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都是一種罪或病。孔子從十五志于學到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所經歷了“志于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等階段,這些階段中并未有“食色”的成分,孔子并非是一個壓抑欲望的人,對于食,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唯酒無量,不及亂”;“不撤姜食,不多食”[38];也從不認為“好色”是件壞事,只是希望更“好德”。那么孔子的“食色”哪里去了?轉移了!孔子把對食色的需要與精力轉移到與食色不同的目標上——對復周道的追求了,這種轉移會達到提升(sublimation),即是食色的變異而非食色變相的擴張。

  首先,孔子生涯發展的至始至終都重視自身“仁德”的修養。前已述及孔子的仁德思想,孔子在實踐仁的過程中使自己成為“仁者”,“仁者”為達到最高道德境界的理想人格。④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39]。子思也引孔子語“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40]。這里孔子把“仁者”與“壽”聯系起來即“仁者壽”?!叭收邏邸苯沂玖说赖滦摒B與養生之間的密切關系,強調道德高尚、涵養功夫好的仁者,由于內心充實,身心經常處于和諧的狀態,自然就能夠長壽。反觀今天人們的生涯發展歷程,很多人已經喪失了基本的“仁德”理念與人文關懷,處于道德的亞健康之中。

  其次,孔子認識社會的實踐精神對我們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很重要。生涯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個體在規劃自己生涯時首要的是要認識社會與自我。認識社會不是在書齋里完成的,也不是在網絡中認識的。孔子在年歲已高的時候花了十四年奔走列國,直到六十八歲回家,這充分顯示了他認識社會的強大生命力。正如顧炎武先生所說“仲尼,一旅人也”。孔子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親身實踐探索精神,是我們今天的學生所嚴重缺失的。格方面,貫穿孔子整個生涯發展歷程的是培塑君子人格(personality)⑤,反對“小人”人格。人格的培塑對個體的生涯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正如燕國材先生所說“人格對人的生活、學習、工作與事業的影響是很大的,有時還會產生決定性的作用”[41]。君子是與小人相對的。賢人、圣人對于一般人而言是難以達到的,而君子,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修煉而達到?!熬?小人”二分式人格劃分的精神內核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對于當今個體的生涯發展規劃中,重塑“君子”型人格與剔除“小人” 型人格,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最后,孔子政治生涯之所以失敗,我覺得從生涯發展理論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三點:其一、對社會環境認知不合時宜??鬃拥睦硐胧恰爸芄畨簟保欢@個社會卻是上下陵替,叛變成風,諸侯間征伐兼并不絕,“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無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42]。這樣的社會如何救?所以周公之夢是烏托邦。其二、路徑選擇失誤??鬃忧笫说耐緩街饕氖潜甲吡袊握f君王,在先秦,游說之風很盛行,在當時的情景下,我想沒有比游說更好的辦法來求仕了。然而對孔子而言這種路徑未必是很好的途徑。當時昏庸之君很多,以孔子為首的集團為何不取而代之來推行仁政恢復周道呢?張松輝教授講“孔子出游列國時帶著龐大的車隊與隨從,不僅有弟子,而且一些較有地位的富裕弟子,自己也帶有數量或多或少的車隊和仆從,而這些弟子中有一些還善于作戰……孔子集團的戰斗力是相當強的”[43]??鬃硬皇遣恢溃坝邢亩嘧?,天命殛之”[44];“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45],這些所謂的天命之道。孔子率領的這些“文臣武將”為何不自己創業立國推行仁政來實現的統一呢?其三、生涯設計調整沒及時跟進。生涯設計調整是指不斷依據環境變化和自身條件變化作出匹配性的職業規劃,為達到自己內心的理想目標不斷向更有利于自身的發展角度進行調整??鬃颖甲吡袊握f諸君,處處碰壁,當然精神可嘉,實則是理性之生涯發展之不可取。也許,孔子的偉大就在于他政治生涯的失敗、最終沒有做成大官,所以余秋雨先生說“我贊成知識分子為了自己的理想投入一定程度的實踐體驗,卻又不主張被權力吸引,把官一直做下去”[46]。

  ①傳統的提法是孔子周游列國,匡亞明先生在《孔子評傳》中認為不妥,應為孔子“訪問列國諸侯”(第63頁),其實無論是“周游”還是“訪問”,都沒有貼切的描述孔子當年四處求職的狀態,筆者覺得用“奔走”似更恰當。

 ?、坳P于“天命”,眾說紛紜。代表性的觀點有:如錢穆先生說“天命指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李零教授說“‘天命’是什么?就是出來做官”;楊伯峻先生說“孔子講的‘天命’,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張允熠教授說“天命的內涵主要集中

  ⑤中國古代沒有人格這個概念,但卻有豐富的人格思想。人格是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動的本質特征的綜合體現,它一經形成,又會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2][18]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15頁。

  [3][14] reardon·lenz·sampon·peterson著,侯志瑾等譯:《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6頁。

  [4] super提出的生涯彩虹圖,付文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指導》,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頁。

  [5]職業錨理論是美國學者埃德加·h·施恩(edgar.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付文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指導》,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4-35頁。

  [9]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6頁。

  [13][17]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修訂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3頁。

  [15][20][28][34]塞繆爾h奧西普等著,顧雪英等譯:《生涯發展理論》(第四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04、105、110頁。

  [33][46]余秋雨:《問學余秋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0、76頁。

  [41]燕國材:《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第一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2009年版,第499頁。

  [43]張松輝、周曉露:《〈論語〉〈孟子〉疑義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版,第271-272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桐梓县| 广饶县| 嘉兴市| 富阳市| 六安市| 承德县| 福贡县| 灵石县| 湟中县| 囊谦县| 鲁山县| 望奎县| 大理市| 龙州县| 芜湖县| 武义县| 洛川县| 三门峡市| 和林格尔县| 大同市| 时尚| 西昌市| 白城市| 广元市| 开化县| 文昌市| 措勤县| 瓦房店市| 湘西| 海阳市| 肥城市| 凤山县| 台安县| 保山市| 辉南县| 巴楚县| 天津市| 台南市| 普兰店市|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