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發展進入更深層次的再建構階段,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及其衍生的社交性媒體加速互相嵌入和融合,三網融合進一步推進。通過全媒體平臺整合、自媒體的草根性蔓延、多終端拓展和多樣化的地域性傳播通道擴張,強勢媒體的覆蓋力和傳播滲透力不斷加強,社交性媒體的全面包圍和用戶注意力資源分割加劇,地域性媒體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存壓力,特別是競爭資源相對不足的中西部地市報,需要在生存競爭中加快與新興媒體的對接和嵌入,更需要維護和擴展核心生存資源,在地域傳播、社區傳播等平臺上做強做優。其著力點是在堅持傳播土流價值的基礎上,堅持深化與新媒體的融合和做活內容產業兩手并舉,以目標地域為生存和發展原點,以社區傳播、社交性傳播和可及性地方資訊服務為支撐點,擴展地域性內涵,擴張地域性媒體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新的傳播環境一直處于動態變遷過程中。當前,新媒體技術的再革命引發了傳媒運行機制和傳媒格局新一輪“洗牌”,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與自媒體并存,相互交織、融合和競爭,傳播重心下移,在細分性市場中擴張影響力,各類媒體對受眾注意力和地域覆蓋力競爭的“零和游戲”特征突出,三網融合將進一步推進全媒體平臺整合、多終端拓展和地域性傳播通道擴張,由此,我國中西部地市報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強勢媒體的擠壓,新興媒體的地域性內容細分、超地域性覆蓋,以微博為代表的兼具即時交流和廣泛信息發布功能的社交性媒體(自媒體),以其靈活游走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多傳播樣態,不斷沖決地市報的生存基礎——地域性傳播的柵欄,多層次、多方位對地市報生存資源再滲透、再分割、再蠶食。在激烈的競爭中,中西部地市報必須加快轉型,提升地域性資源(內容、渠道和用戶)的開發能力,通過內生性創新,再造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
在新的媒體環境中,地市報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但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從媒體的生存與發展歷史看,地方性是主流趨勢,地市報是我國數量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的媒體。地市報的核心生存資源是親地域性傳播,做強做活地域性內容產品是地市報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依據。
媒體的競爭與發展的核心是對受眾(用戶)的吸引力和親和力,主要在三個層面上展開:內容和產品、機制和體制、技術與傳播渠道。適應技術變革、打造數字化、網絡化的全媒體平臺,改革體制和機制安排是中西部地市報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進一步拓展地域性內涵,提供兼具地域性和開放性的、有影響力的內容產品,滿足地域受眾的需求,培植良好的地域性用戶體驗,并以此作為其內生性創新的根本支點。
地市報的地域性內涵是多維的。過去,中西部地市報有著地域性運作傳統,但主要是傳播當地黨委、的工作決策、舉措、經驗等地域資訊,發揮媒體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功能,服務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這是地市報的主要任務,但只是其多維性內涵中的一部分。
地市報的地域性發展內涵擴張主要有三個維度:首先,必須突破單一的報思維,推進已經破題但遠遠未完成的“平民化”轉型,深化和擴張民生新聞的內涵,形成對地域受眾的內容覆蓋,核心是在穩定和加強現有受眾的基礎上,占有和開發本地域的多層次受眾。其次,地市報“平民化”轉型的新向度是加速社交性媒體的嵌入和互動,進而發展社區性、參與性、互動性媒體服務。再次,把打造地方信息資源聚合平臺和傳播平臺,建構貼近性、細分性、定制性服務作為地域性發展的主要杠桿。社區性開拓是地市報地域性擴展的主要做點。當前,西方發達的報業都出現“兩極”現象,在大型報業集團萎縮和面臨生存危機的情況下,社區報的發展卻如火如荼。相關研究表明,在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傳播個性化和對象化時代,社區型傳播將成為傳播的主流。在都市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啟動和沖擊下,我國地市報地域性內涵實際上有所擴展,其中民生新聞就是一個主要向度。提升民生新聞品質,必然的發展路向是以社區傳播為著力點,不斷關注當地公眾最關心的公共議題,這不僅要關注一些突出事件,也要關
內容資源與受眾資源緊密相連。中西部地市一般覆蓋人口數百萬,中心城區有數十萬人口,下轄的縣、區(市)城區都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他們對身邊的切身問題更加關心。如果說以前地市報對這一塊關注不夠,影響不大,那么,在三網融合后,傳播渠道更加草根化、親社區化,公民傳播權進一步下移(進入互聯網的人口不斷增多,下層公眾的最貼近媒體——手機媒體成為主要的傳播終端)的情況下,社區的問題,公眾關心的本地問題,將成為地域性的重要議程,這些議程,全國性媒體和省級媒體不可能全面關注,也沒有地市報的反應這么靈敏和直接。另外,還有比較特殊的問題是,中西部地區有一個特殊群體,即每個(地)市都有數十萬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打工的群體,這是當地的主要發展支撐,在手機媒體成為主要傳播終端后,這些與本地在物理空間上相對隔絕的群體,成為地市報重要的受眾群,他們更關心本地的資訊、本地與自身生存環境相關對象性問題和公共問題,這也是地市報社區性開拓的主要切入點之一。
貼身陸服務是中西部地市報地域性生存的又一做點。三網融合的重要、最具潛力的終端——手機媒體,不僅使地域性、社區性和個性化傳播更加深化,而且對媒體的服務性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媒介融合和移動媒體的便利化、廉價化和全媒體傳播方式,使公眾的自主性、交互化傳播更加活躍,“微內容”和“微社會”的集合和結合,成為傳播的主流。公眾對“自媒體”傳播關注的問題也進一步從單一性、淺表性的問題轉向地域的公共性、針對性問題,從散漫性的、無序性的內容轉向集合性、區間性內容,從一般性的發泄和娛樂轉向社會對話、協商與參與。這就需要地市報提供這些內容的集合、交流和互饋平臺,服務性資訊成為資訊超載化、碎片化時代地域性媒體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對公眾的交流、討論和傳播的內容進行梳理、集中、深度挖掘和解釋,成為地市級媒體的主要用力方向。定向化的、對象化的地域生活資訊服務,成為地方媒體的主要發展依托。
我國中西部地市報有著較長時間的辦報歷史,也有著豐富的地域性運作經驗,比如傳播當地黨委的工作決策、舉措,各地各部門的工作經驗,當地群眾的活動等地域資訊,這些仍然是地市報發展的優勢,是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內容資源,也是其地域性內涵擴展的起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西報在傳媒市場化特別是都市報發展浪潮中經歷了第一波沖擊,以地域性為核心的資源拓展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開始把報道的關注點轉向基層,把當地群眾的生活作為重要報道資源,催生了民生新聞,深化了對地域性傳播的認識,這是中西部地市報在市場化推動下新的發展基點。
本世紀初以來,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快速擴展,中西部地市報經歷了第二波沖擊。他們通過“上網工程”,通過報網互動,在擴展地方信息容量、擴大報道范圍,提供服務性資訊方面,拓展了地域性內涵,但與都市報發展中受市場沖擊相比,地市報對互聯網沖擊反應相對比較滯后。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地市報的受眾群體接受新媒體相對滯后,與市場性媒體立竿見影的沖擊相比,新媒體替代的緩沖期要長,相對漸進緩和;其次是新媒體不能消解到地市報的地域接近性優勢,新媒體還處在跑馬圈地階段,地域性內容資源相對比較粗糙,還沒有沖擊到地市報生存的生命線。
盡管經歷了這兩輪沖擊,中西部地市報平面性的地域思維并沒有根本性改變。主要是因為主要服務對象相對穩定,基本受眾群體雖有所萎縮,公費訂閱量雖有所下降,但在縱向競爭主體(市場性媒體的地域性滲透競爭)嵌入度不深,橫向競爭主體(地域性同城競爭媒體,目前還主要為地市電臺和電視臺)相對穩定和有限的情況下,地市報的受眾市場沒有全局性的變化。
社交性媒體的快速崛起和三網融合帶來了傳播格局、模式和傳播平臺顛覆性轉換,將給中西部地市報帶來第三波最嚴峻的沖擊。在社交性媒體和三網融合的雙重擠壓下,“報業存在的時效、容量和傳受互動的劣勢將進一步惡化,在生存競爭的重壓下,各類媒體對傳播終端的爭奪將日益劇烈”,尤其是各種泛傳播媒體不斷再生、擴張和
首先是對地市報地域性傳播優勢的消解。在以紙質媒體和電子媒介為主要傳播載體的時代,全國性的媒體特別是與地市報有著地域重復的省區(市)報由于地方資訊資源及其容量有限,版面和傳播終端有限,電子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內容與平面媒體又具有差異性,所以,對以地域性為生存依據的地市報影響不大。
新媒體不斷擴展傳播通道,消減了傳播介質懸隔,壓縮了地域空間,門戶網站和全國性、省級媒體建構的地域性細分的傳播方式,極大地消解了地市報的地域性優勢。其中,新媒體與市場性媒體結合的多元、多向功能擴張,對地市報生存資源的蠶食是癥結問題,包括新媒體對地市報的受眾蠶食(比如門戶網站和強勢媒體網站都設立地方頻道,實行地方分眾性傳播,受眾的注意力資源和時間資源是有限的,網絡覆蓋了越多的地方新聞資訊,必然導致本地媒體受眾的流失),也包括強勢市場媒體(都市報)的市場切割(辦地方版和網羅地方的新聞資源,導致對地方媒體的替代性)。但在技術瓶頸的限制下,這一過程是漸進的,還不能摧毀地市報的地域柵欄。
三網融合后,強勢傳播媒體的載體與渠道爆炸性細分與擴張,海量的信息容量和傳播方式的日趨立體多元,完全可以承載地域性所有新聞資訊,地市報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劇。其一,技術的便利性和新媒體接人的日益廉價(尤其是移動媒體),新媒體的地域滲透更加快速而廣泛,進一步拆除了地市報維持現狀的脆弱藩籬。其二,新媒體更加周全、立體化的傳播方式,整合了全媒體介質,通過與地方受眾的直接互動,可以更加便利地占據地方內容資源,地市報的地方優勢不再。其三,強勢媒體通過技術優勢,在地方性分層、個性化服務中展開定向性地方傳播,形成對地市報受眾市場的進一步擠壓。
其次是對地市報社區傳播空間的擠壓。由于地市報與當地公眾比較接近,很長一段時期,對當地社區問題有一定關注性,有地域性社區媒體的雛形。在新聞傳媒市場化的沖擊下,中西部地市報受到都市報和網絡媒體的雙重夾擊,一些地市報的應對舉措就是主辦市民報,打民生牌,前者主要沿襲省會和中心城市黨報的路子,與省會都市報內容與受眾同質化,多數處在虧損狀態;后者由于其資訊資源有限,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從“小民生”角度做社區新聞,也相對比較滯后,民生新聞的內容也多數停留在瑣碎的、隨機性的個體性事件之中,使得以“大民生”、公眾互動參與為主線的社區性傳播,沒有得到很好運用。在三網融合的語境下,社交性媒體更加便利地擴張疆域,而中西部地市報在這方面布點滯后,內容單薄,存在嚴重的空白點,地市報最具有優勢的社區價值和社區作為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導致這最重要的一部分受眾(用戶)資源和市場資源也在流失。
再次,地市報的接近性服務還有大量盲區。地市報對當地公眾的接近性服務是其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但是多數中西部地市報要么還處在傳統的辦報思維中,還是沉浸在公告牌和說教性的單向報道上,要么報道的視野狹窄,就地方報道地方的情況比較突出。同時,以當地政治議程為主題的導向性、服務性報道,仍然是中西部地市報必須堅守的陣地。但是,在三網融合帶來的媒介變局中,地市報對本地公眾的服務,不僅需要從公眾的需求視角來解讀地域性的、公眾議程中的重要問題,而且要善于從全國乃至全球的視野來看地方,就地方的視角來拓展和活化報道國際和國內新聞;由于移動媒體的發展,需要對受眾實行個性化的貼身性服務(手機等移動媒體的貼身性決定了這種服務的重要性)。這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不少中西部地市報還沒有破題,而很多中西部地市報的有限創新,也是以本來并不豐富的社會新聞作為主打,與都市報競爭同質化的新聞資源和受眾資源,陷入了發展困境。對公眾的生活、出行、理財、安全等地區性精準服務還是一片盲區。同時,中西部地市報那種單向的大一統的傳播模式已經遠遠落后,對新媒體的認知和運用,還停留在單一性的內容網上復制和粘貼階段,尤其缺乏對社交性媒體嵌入和對接的能力,對微內容的聚結、對社區問題的反應能力十分低下,對公眾參與性需求和服務性需求缺乏引領和跟進的機制。
述,媒體技術革命處在高速行進的過程中,目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已進入新的階段,新興媒體不斷解構和重構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衍生出的自媒體又在不斷解構和重構新興媒體,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與自媒體的三重融合,是當前的媒介融合主要趨勢,三網融合是他們互相融合和嵌入的給力者。這也顛覆了過去媒體內容內涵和建構方式,在這種環境下,傳媒發展有兩個基本軸線,一是傳統媒體必須以“新媒體邏輯”為導向,在新興媒體一社交性媒體(自媒體)的擴張線上向數字化全面轉型,二是傳統媒體必須發揮內容優勢,順勢擴張和創新內容分發、組構能力,順利轉型為“全媒體”和“大媒體”。中西部地市報的轉型和發展,更需要注意兩手并舉,尤其是要把握好在新媒體環境中的戰略定位,進而調整傳播結構和重 ,從受眾資源和內容資源上盤活存量,內涵性擴張增量,擴張地方傳播影響力。
因此,中西部地市報必須加快技術跟進的步伐,建構自己的多媒體平臺,特別是重點圍繞手機等移動媒體展開網絡化生存。在新興媒體的對接與融合中,在對自媒體的嵌入和對接中,從理念、技術、機制、營銷等方面求變創新,是中西部地市報發展的必要前提。
首先要以開放的視域推進新聞的本地化。本地化是地市報文化認同的基礎,也是地市報的優勢來源。中西部地市報要從自身的生存方位出發,把地域性內容作為主要的市場資源,發掘差異化市場空間。一是加大平民化轉型的力度,以民生新聞為主要切入點,提升對本地群眾生活、服務資訊報道的質量,從公眾的視角報道和解讀主流資訊,增加地方報道的親和力,改變單一的、公告牌式的報道模式,增強報道的可讀性。二是貼近公眾和基層,加大對基層資訊的發掘和報道力度,以此作為本地性報道的重要立點,加強地域性實用資訊的全面發掘。盡管現在是海量信息的時代,但地域性受眾卻存在對本地域的信息“饑渴”。加強本地資訊的周全化和精細化傳播,全方位的、立體構筑地域性的信息總匯,這是地市報不可替代的優勢。三是在比較周全地把握地方資訊的基礎上,抓好新聞的第二落點和第三落點,對本地重大題材的新聞進行深入解讀,做好“大民生”新聞,提高新聞報道的地域能見度,同時,通過網站和移動媒體,做好地域新聞資訊導航。四是對全國性的重大信息,以地方的視角,進行地域性的解讀和分析。
在媒介加速融合的新趨勢下,中西部地市報更需要著力的就是抓住對地方信息更有親和力的移動媒體,對各種傳播平臺上的本地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型整合。首先要做好集合平臺,集合兩類地方受眾:一類是地理上的本地公眾,一類是移動的本地公眾(主要是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流動的本地公眾),通過分層性的內容集合和組構,打造本地公眾的主要資訊依托中介。
其次,建構品牌載體,擴張社區傳播。在三網融合帶來的新競爭環境中,中西部地市報要進一步深化社區性媒體思維和機制建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地理性社區,就是占領本地的中心城區的和各縣市區的中心城鎮;二是虛擬性社區,在互聯網的虛擬社區中,以地理界線為條件的虛擬社區為主要社區分割點之一。在移動媒體成為主要的傳播終端以后,這種以地理界線為主題的虛擬社區將進一步細化,細化的結果,就是小的、在人們的現實活動范圍內能夠把握的社區,將成為主流。
從地理型社區的角度講,地市報可以通過開設多種社區型的專欄和專題來滿足這種需求,也可以通過定制性的社區專門報頁(針對不同社區,做專門的社區報,滲透到所屬的市縣中心城區),在此基礎上與多媒體平臺連接和展開,進一步通過細分的方式,建構各個利益群體和興趣群體的多元社區同時,要以社區傳播容量擴張與質量提升作為主要著力點,在傳統印刷載體和網絡載體、移動載體的交叉點上,建構集合本地受眾的互動性欄目系列,尤其是建構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欄目載體,如《杭州》的《19樓空間》等,進一步細分媒體對網絡的延伸領域,形成一些重點版面和欄目與網民信息交流的集結社區,在這個小社區的基礎上,建構本地傳播的品牌,通過精準性服務再延伸到手機媒體。這樣,就能用不可替代性的內容產品占領地域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提升社區傳播能力與地域性社交性媒體有效嵌入,是一體兩面的關系,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博客、播客、內容社區特別是微博,激發媒體的活力,形成地域性媒體對新媒體的包容力和向心力,通
橫向的多種網絡社區單元組合和縱向的手機媒體延伸。通過去路的地域性內容打包、分送、多元拼組和回路用戶內容匯集、聚合和整合,打造開放性強、導航性強的地域性信息內容建構和傳播通道;這不僅包括以微博作為獲得新聞線索和發布新聞的渠道,作為新聞報道的組成部分,而且通過精心的策劃和組織將微博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臺,使其與新聞報道更好地互相嵌入和融合。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地域性媒體在以新興媒體為集合點,加強與社交性媒體的互動上,在加強新媒體傳播中至關重要的“用戶體驗”上有著更強的優勢。
再次,強化活動載體,擴張可及性服務。地方性媒體最重要的功能是靶向服務,包括對當地公眾需要的實用資訊傳播和可及性服務活動。因為,地方性媒體對地方的事務相對接近,可以形成一般地理圈上的可及性,這種可及性是中西部地市報貼近性服務的主要做點。
中西部地市報的活動策劃和展開,是有效提升媒體影響力,讓媒體融入本地公眾的基本路數,在新的媒體環境中,需要進一步發揚光大,通過活動這個載體,發揮可及性服務優勢。比如結合當地的重大決策、重大節日、重大社會活動,展開大型群眾性與媒體聯動活動,不間斷地形成報道熱點;也可以通過與有關部門、有關行業協作,就本地公眾關心的某一方面的問題,展開競賽、公眾當、民間娛樂、基層報道者聚會等多樣性的社會化服務活動,吸引本地公眾的注意力。地方性媒體的活動展開與公眾對媒體的參與緊密相連,也是其地域性優勢的體現,但活動或參與的主要目標是加強對本地受眾(用戶)的社會服務功能。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