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無批評教育”一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討論的一個熱題。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無批評教育”作為一種進步的教育思想值得學習和借鑒,而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離不開批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孫云曉先生提出來的“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之說。
無批評教育真的是偽教育嗎?孫云曉自己曾這樣說過——“的確,教育以表揚為主,正面引導,這是符合人的成長規律的。但是,以表揚為主,并非以表揚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其實我個人認為,表揚和賞識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應該學會。但表揚不是惟一的方法,有很多事情也是需要批評的。其實只要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哪種方法好,就用哪種方法。”
你看,自己就給自己一個難看!既然兩種方法都是可以選擇的方法,為什么孫先生偏偏卻說“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呢?在我看來,我們倡導“無批評教育”并不是排斥老師的批評和引導,而是更加強調在教師引導下的自我教育。我們所反對的是那種運用訓斥、辱罵的言行使學生受到創傷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一個小學生曾對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們的語文老師課前抽查學生背誦《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課文,但叫起來的同學中有兩個沒背下來,這位老師一生氣就讓全班同學一個一個地背,最后全班同學都輪完了,共有十四名同學沒全背下來。這位老師非常氣憤地說:“站起來的同學都給我到過道站著去!”然后數了一數,對其他同學說:“大家看這十四頭豬多光榮、多自豪。”這時有一個女生憋不住笑出了聲,這位老師惡狠狠地對她說:“挺大個女生不要臉,不知害羞啊?別看你戴個眼鏡看著挺有學問,其實啥也不是,跟豬一樣!”
聽到這里,筆者深深地感到一種悲哀。這種冷冰冰硬邦邦的批評訓斥,簡直不把學生當人看待,更不要說做學生們的知心朋友了,難怪學生心里不服氣,背地里都說這位老師的壞話。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的時候應保持一種清醒,因為學生是不成熟的,他會在言行舉止方面有一些很不好的東西。而且一個未成年的學生可能意識不到它的危害。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從小就明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人獲得的自由應該是相對的,當你侵害到別人的自由時,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為懲戒條件,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用馬卡連柯的話來說就是:“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掌握懲罰的尺度呢?有一個孩子被老師批評后有些記仇,就從背后向老師衣服上甩鋼筆水,當時就被老師發現了。老師責問他,“你為什么往我身上甩墨水?”孩子說,我只甩了一滴,其他三滴不是我做的。老師很生氣,罵孩子是“人渣”。這個孩子回家后,上吊自殺了。他在遺書上寫道:“我要用生命捍衛我的尊嚴,我只甩了一滴墨水!”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需要批評教育的一個孩子,但是老師的這種口不擇言的粗暴教育方式,不但很難被學生接受而且也產生了最壞的教育效果。
我們批評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有足夠的認識,并且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批評教育的方法是喚醒,喚醒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戰勝自己。批評教育的原則是尊重,即之所以懲戒人,是因為人的美好而非丑惡,是相信人而非鄙視人。所以向上面教師對學生譏諷、辱罵的這些言語違背了批評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是我們應該指責并唾棄的。有研究者指出:“人們談話時,情感有三分之一是由所謂的“隱性語言”包括語調、表情等來傳達的。不同的語氣就會表達出許多種不同的情感。交談時如果教師采用表達憤怒、輕視等情感的語調,那么語言的內容再合情合理也會遭到孩子的反抗與拒絕。相反,如果教師心中充滿了平等、友好和理解時,語調自然會傳達出這種情感,那么孩子也就樂于接受,你的教誨自然也就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之后,尊重與羞辱對他們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魯迅先生生前竭力反對兩種錯誤的教育方法:一種是嬌生慣養的方法;另一種就是粗暴壓服的方法,對兒童非打即罵,使得兒童從小唯唯諾諾、低聲下氣。父母們對這樣的孩子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其實這類孩子長大以后,“如暫出樊籠的小鳥,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因此,作為教育者永遠不能用諷刺與挖苦的口吻去數落你的學生,即使這些未成年人有再大的錯誤,想來也是可以原諒的,而這些挖苦的語言對于學生來說無啻于一條鞭子,只會在心靈上留下傷痕,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沒有自尊心、自信心的孩子又靠什么去取得進步,又靠什么去搏擊時代的潮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