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圖們江三角洲地緣區位優勢明顯,但多年來東亞地區國家間的政治競爭通過路徑依賴作用于跨境微觀 區域,導致該地區經濟發展乏力,合作意愿缺失。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一直試圖將東北亞地區納入其中, 從次區域合作的視角來看,“一帶一路”塑造了自上而下合作的次區域合作形態,豐富了次區域合作的內容,并將 沿線各次區域連為一體,加強了次區域間的互動,這給圖們江次區域合作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建 設在緩解地緣政治壓力和促進次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內生動力方面加快了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進程,其未來發展依 賴于地方政府、國家、次區域及跨次區域各個層次的推動。
[關 鍵 詞] 次區域合作;“一帶一路”; 圖們江次區域合作
一、問題的提出
圖們江區域是東亞地區較早開始次區域合作理論論證與實地調研的區域,并在 20世紀 90年代 就建立了合作機制,但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進展始終十分緩慢,甚至被認為是“失敗了”①。原因有二:一方面,圖們江次區域所在的國際環境十分復雜,大國博弈和歷史遺留問題帶來的互信缺失 導致區域國家的參與意愿很低,因此投入不夠,如休斯 (Hughes,2002) 就認為日本不參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主導的TREDA項目是其失敗的主要因素①;另一方面,圖們江次區域內的國家和地區經濟 發展水平低導致內生動力不足,并未形成像新-柔-廖“增長三角”這樣的經濟增長極帶動周邊地區。 盡管如此,“現在就取消圖們江合作還為時過早”②,隨著實現國內發展越來越成為次區域國家的主 要訴求,“各沿岸國家在各自的國家發展項目方面取得的進展重新激發了次區域合作的必要性”③。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出于實現“一帶一路”對中國周邊全覆蓋的考慮,學術 界提出了許多將“一帶一路”與東北亞對接的方案與路徑,并普遍關注到了圖們江次區域合作及大 圖們倡議可能會發揮的作用。但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對二者對接的基礎和意義進行探討,在提及圖 們江次區域與“一帶一路”的對接時僅將其作為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一個環節,并未從次區域合作的 視角進行系統分析,對圖們江次區域合作與“一帶一路”之間的關系也缺乏深入探討。而事實上, “次區域開發合作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也是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關鍵領域”④。
通過發揮國家的引導力量、地方政府的推動力量和企業的活躍力量,“一帶一路”把地理相鄰的沿線國家 連為一體,對次區域合作有重塑和引領作用。因此,把圖們江次區域與“一帶一路”對接有著內在 的合理性。 因此,根據對已有研究的反思,基于次區域合作的視角,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一帶一路” 倡議與圖們江次區域合作具有怎樣的內在聯系;在次區域合作的視角下“一帶一路”倡議為圖們江 次區域合作帶來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圖們江次區域合作未來應該如何發展。
二、“一帶一路”與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內在聯系
(一) 自上而下的次區域合作推動力
亞太地區傳統的次區域合作集中在東南亞地區,以“新加坡-柔佛-廖內增長三角”“印度尼 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增長三角”“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為代表,共同特點是它們“代表著一 種‘市場驅動的’、自發的、跨邊界的‘微區域主義’,已被認為是東南亞宏觀的區域主義的重要表 現和實現區域一體化的一種途徑”⑤。但“一帶一路”的推進離不開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是一種自上而下帶動的次區域合作,與傳統的自下而上的次區域合作有著不同的合作基礎,然而這種自上 而下的合作卻與圖們江次區域合作有著一定的相似性。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 20世紀 90年代初論證 和啟動圖們江合作開發項目時,圖們江次區域在經濟上并未形成緊密的發展聯系,隨著合作機制的 不斷升級,到大圖們倡議階段該機制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政府間機構,遵循自上而下的決策過 程”①,當前次區域合作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官方的推動下取得的。這意味著從內在動力來看,圖們 江次區域合作以政府主導為主要特點,且在未來發展中需要來自國家層面與次國家政府層面的有力 支持,通過機制建設完善市場環境,帶動自下而上的經濟自發性。
(二) 全方位合作的次區域合作目標
次區域合作的概念曾一度等同于次區域經濟合作,這也表明了經濟要素在次區域合作中的關鍵 作用。“一帶一路”倡議雖以經濟發展為主要驅動,但其內涵的互聯互通建設卻不僅僅局限于經濟 領域,而是旨在推動“一帶一路”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 文明之路、廉潔之路”②。與傳統的次區域合作相比,“一帶一路”以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為導 向,以共商、共享、共建為主要方式,內涵更加豐富,目標更加多元。而長期以來,“造成圖們江 次區域合作滯后的根本性因素,是尚未建立起適合圖們江地區實際與歷史條件的大圖們區域合作機 制”③,這又與東北亞地區國家間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密切相關。
圖們江地區面臨的復雜國際環境 同歐盟路徑與北美路徑的地區基礎相差甚遠,且短期內難以徹底改善。因此,既不以建立強制機制 為最終目標,也不尋求一國獨大供給路徑的“一帶一路”倡議更為符合該地區的發展現狀,通過全 方位的合作目標與多層次的合作途徑,弱化權力政治的負面影響推動合作深化。圖們江次區域內的 民間交往由來已久,并且深入到次區域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次區域合作不只局限于經濟目標的實 現,而從人文、生態、社會等各領域提升合作質量,以改善次區域的地緣政治環境。
(三) 次區域間互動的合作增長點
傳統的次區域合作往往集中在相鄰國家的邊境地區,范圍較小,輻射帶動作用有限,但“一帶 一路”“如同一根長絲帶,挑起了帶子周圍的大大小小區域”,“靠近邊境的那些區域,又通過國際 次區域合作與境外相連,把帶串成了線,連成了網”④。這意味著“一帶一路”倡議把沿線的次區 域連在了一起,各次區域之間不再是無法聯系的孤立個體,而實現了“次區域-次區域”互動。這 種“次區域-次區域”互動突破了原有次區域合作集中在狹小空間的地理局限,為次區域合作帶來 了新的增長點。
圖們江次區域的地理位置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地處東北亞地緣中心,是實現發展海洋經濟與陸上經濟的連接點。通過與中蒙俄經濟走廊、環渤海經濟圈、日本海經濟圈的聯系,圖們 江次區域實現了與絲綢之路經濟帶、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冰上絲綢之路的對接,成為“一帶一 路”沿線的重要一環,起到了溝通海陸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與其他次區域的聯系,圖們江次區 域延長了交通線,擴大了自身的腹地。而對于“一帶一路”來說,能夠將沿線的各次區域相連,通 過“次區域-次區域”互動,才能真正實現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因此,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深化 也反過來促進了“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現實機遇
2015年中國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針對中 國各地方開放態勢,提出在東北地區要“發揮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完善黑龍江對俄鐵路通 道和區域鐵路網,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 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①可以看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海 陸聯動,通過中蒙俄經濟走廊通向歐亞大陸的西端,通過東北三省與俄遠東地區的海運合作走向海 洋。
東北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東北部的連接處和結合部,無論是 對于亞洲地緣政治安全,還是對于中國周邊經濟合作,都是極為重要的地區,更是‘一帶一路’建 設不能回避的重要地區”②。實現“一帶一路”與東北亞地區的對接,以半島為圓心向外輻射形成 一個經濟圈,向西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北可以連接冰上絲綢之路,向南則能夠連通21世紀海上絲 綢之路,將陸上通道與海上通道相連。而從地理位置上觀察,圖們江次區域正處于這一核心區位, “一帶一路”的整體規劃為圖們江次區域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四、“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推動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發展的未來路徑
“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享共建原則,追求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摒 棄對抗思維、追求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其“首要合作伙伴是周邊國家,首要受益對象也是周邊國 家”②,通過形成域內國家間穩定持久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建立互信,緩解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困境, 為圖們江次區域合作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以此為契機,可以從以下方面推動大圖們江次區域合作 的發展。
五、結 語
一直以來,大國協調不暢、區域合作無序和社會互動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東北亞地區的 標簽,地區合作難以得到切實推進。但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東北亞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全球化導致 的,而是冷戰導致的,在現實中經濟關系從屬于政治關系在東北亞地區國家間交往中表現得十分明 顯。實際上,在推動地區發展方面中國可以發揮穩定器的作用,尤其是在東北亞地區安全上靠美國 經濟上靠中國的二元結構下,強化經濟上的聯系、固化中國經濟在東北亞地區的可靠領導而不是將 其作為一種政治關系的附屬隨政治關系的波動而波動,更有利于中國發揮大國作用。加強東北亞地 區各國的經濟聯系有助于架起各國溝通的橋梁,增進地區穩定。
國際政治論文投稿刊物:《國際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主辦的、研究國際問題的綜合類學術性刊物,以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世界經濟、中國外交、國別和地區研究等方面為主。
因此,基于繞開冷戰思維,打破零 和博弈的安全困境,在以硬實力對抗硬實力的東北亞地區通過經濟合作打開一條增進區域一體化道 路的出發點,現通過分析“一帶一路”的次區域合作屬性及其對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引領作用,考 察“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圖們江次區域合作所面對的新機遇,探討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未來發 展,從國家、地方政府、次區域和跨次區域層次提出未來發展的路徑。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新的 歷史條件下,長期制約東北亞地區合作發展的地緣政治因素依然存在,如大國的深度介入、地區熱 點問題懸而未決等,“一帶一路”并非完全打造了新的東北亞地緣政治環境,而是拋棄對抗思維、 聚焦于地區國家共同關心的發展問題以合作謀求共贏,為區域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參 考 文 獻:
[1] 李國強.“一帶一路”倡議與圖們江區域合作的新機遇 [J] . 東疆學刊,2016,(10):93-99.
[2] 柳建文.“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國際次區域合作問題研究 [J] . 國際論壇,2017,(03):1-7.
[3] 樸鐘錦.“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韓合作的韓國認知動因分析 [J] . 黑龍江社會科學,2016,(04):82-87.
[4] 沈 昊,馬 晶.“一帶一路”倡議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的路徑探究 [J] . 東北亞經濟研究,2018,(01):15-24.
[5] 施錦芳,劉 娟.“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東北亞經濟合作分析 [J] . 日本研究,2016,(04):53-56.
[6] 鄭 偉.“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路徑選擇 [J] .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05): 31-38.
作者:楊 雪
相關閱讀